第二章 痛改前非(第5/5頁)

拿破侖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傳奇,哈布斯堡家族從此只能頂著較卑下一些的奧地利皇帝的頭銜。拿破侖潰敗後,維也納會議希望恢復舊的歐洲秩序,收回了一些哈布斯堡在歐洲南部的重要領土和意大利的北部。此後,哈布斯堡家族享受了近30年的安寧。

後來,1848年大革命到來了,在這次社會劇變中,從法國到俄國,要求改革的人們起來反對統治者。大部分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城市都發生了暴亂,有一段時間,哈布斯堡家族是否能生存都成了一個問題。當時在位的皇帝沒有後代,宣布退位,這位皇帝的弟弟放棄了繼位的權力,皇位傳遞給了他的兒子弗朗茨·約瑟夫。保皇主義者希望這個高大、精力旺盛、有吸引力的18歲男孩能贏得臣民的忠誠。這個希望實現了。弗朗茨·約瑟夫,生於美國安德魯·傑克遜總統任職期間,在亞伯拉罕·林肯參加總統競選前12年獲得皇位,到了伍德羅·威爾遜進入白宮時他還在皇位上。

雖然弗朗茨·約瑟夫的在位時間非常長,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充滿了悲哀。他所有的事情都不順利。作為一個年輕男人,他娶了歐洲最美麗的巴伐利亞公主伊麗莎白。他曾多次發動進攻意大利的戰役,但均以失敗告終。他在參加其中的一次戰役時傳染上了淋病。他曾享受了6年的幸福婚姻生活,可是在他把淋病又傳染給四個孩子之後,他的婚姻名存實亡。

1859年,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將奧地利從倫巴第驅趕走。不久以後,奧地利又失去了托斯卡納和摩德納。

1866年,普魯士打敗奧地利,強迫奧地利放棄對德意志諸邦國的領導權。就在此時,弗朗茨·約瑟夫害怕失去更多的東西,他與匈牙利建立一種新奇的二元帝國契約,匈牙利將不僅是帝國的一部分,而且與奧地利同為帝國的合夥人。

帝國的統治者不僅是奧地利的皇帝,也是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有自己的總理和議會,但是,財政權、戰爭權和外交權集中在維也納。這種安排對在匈牙利國內起支配地位的馬劄爾人有利,馬劄爾人因此而保證了自己在歐洲政治中的地位。所以馬劄爾人希望奧匈帝國能生存下去。但是,這種安排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決策過程變得極為復雜:重要的決定不僅需要獲得維也納的批準,也需要獲得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批準。此外,匈牙利總是尋找理由反對任何有可能削弱其在帝國內部地位的變革。所以,匈牙利反對將二元帝國體制轉變成一個包括斯拉夫人在內的三元帝國體制。截至1914年,帝國中有五分之三的臣民是斯拉夫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烏克蘭人、塞爾維亞人等,但是匈牙利仍然堅決反對三元帝國體制。

1867年,弗朗茨·約瑟夫的弟弟馬克西米利安,在墨西哥被執行死刑的射擊隊槍斃。三年前,他以唐·吉訶德式的勇氣接受墨西哥的邀請去那裏做皇帝。

1870年,普魯士帶領一群德意志邦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法國打暈,贏得對法戰爭的勝利,而奧地利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觀摩戰爭。普法戰爭之後,出現了一個新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榮升為德國皇帝,奧地利被排除在外。從此之後,柏林崛起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帝國,而維也納只能充當一個小配角。

1889年,弗朗茨·約瑟夫唯一的兒子魯道夫大公,與其年紀只有十幾歲的情人一起自殺身亡,皇位沒有了男性繼承人。聰明又有才幹的魯道夫大公,常感到灰心喪氣,有反叛傾向,容易過度焦慮,沉迷於毒品,是一個梅毒病患者(他不僅像父親一樣將梅毒傳染給妻子,而且使之喪失生育能力)。

九年後,皇後伊麗莎白被一個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用刀刺死。兇手本想殺死意大利國王安布托一世,但是由於缺錢買火車票去羅馬,才轉念殺死她。

兩年後,弗朗茨·約瑟夫不得不拒絕斐迪南大公的婚事,斐迪南大公是弗朗茨·約瑟夫的侄子,因魯道夫之死才成為皇位繼承人,有著士兵相貌的斐迪南大公竟然向女伯爵索菲·邵泰科求婚,而索菲此時僅是一名哈布斯堡皇室親戚的女用人。

弗朗茨·約瑟夫的老年時光似乎沒有一個窮盡,他很和善,但同時又表現出一種僵硬,虔誠地保存祖宗留下的傳統,熱切希望他的余生能在和平中度過。他頑固地忠誠於自己的責任,因為他視這些責任為遺產,無法讓別人分擔。有一次,他和陸軍元帥康拉德一起緬懷一位他倆都認識的將軍,他悲哀地說:“都死了,就是我不死。”當康拉德有禮貌地表示感謝皇帝長壽的心情時,弗朗茨·約瑟夫回答道:“是的,是的。但是,人生原來如此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