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筋疲力盡(第6/7頁)

英軍在索姆河戰役的傷亡達到50萬人,法軍是20萬人。英國和法國原先估計德軍的傷亡是65萬人,這一數字歷史學家也接受,但是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德國官方的索姆河戰役傷亡人數是23.7萬人,這個數字與奧地利官方的歷史學家數字一致。英國和法國謊報傷亡人數是十分明顯的,這可以從公布的西線1916年傷亡報表中窺見一斑:英國,15萬人;法國,26萬人;德國,14.3萬人。

無論正確的傷亡數目到底是多少,許多基欽納組建起來的部隊都有嚴重減員。但是,英國士兵卻變得老練了。德國的損失,雖說不如其敵人的損失那樣奇異,但是實際上不應該有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德軍在索姆河的第二集團軍司令官弗裏茨·馮·比洛是根源,他曾威脅把那些允許士兵後撤的軍官都送上軍事法庭,他後來還發動數百次無效的反擊。最終,法金漢要負責。“戰爭的首要原則,”他在命令中說道,“必須是寸土不讓;如果失去,必須馬上發動反擊奪回,即使這時就剩最後一個人,他也要去奪回陣地。”魯登道夫在第一次視察凡爾登後,命令放棄這個原則,開始引入較靈活的低代價戰術。

考慮到大雪一來,整個冬天將無法動彈,所以,法金漢在大雪到來前命令部隊強行通過4個穿山隧道。羅馬尼亞人此時彈藥已經用光,無法抵抗。馬肯森從已經被他徹底征服的多布羅加(Dobrujia)出發,向法金漢靠攏。羅馬尼亞指揮官把他的軍隊分成兩個部分,同時與馬肯森和法金漢作戰,防止他倆合攏。這是一個勇敢的舉動,但是超越了羅馬尼亞軍隊的能力。如果俄軍能提供支持,也許有成功的希望,而阿列克謝耶夫此時已經變得寬厚些了。他考慮到羅馬尼亞的崩潰將威脅俄國,於是他不得不去做他一開始就害怕羅馬尼亞參戰將迫使他必須做的事。他告訴布魯西洛夫把戰線向東和向南擴展200英裏。這個舉動能防範德軍侵入俄國,但是它分散了布魯西洛夫的兵力,導致布魯西洛夫無法繼續發動進攻。阿列克謝耶夫企圖從東面將部隊送入多布羅加,但多布羅加戰場缺少鐵路,他的動作太晚了。與此同時,薩瑞爾企圖再次從南面趕來救助。他曾占領塞爾維亞南部的城市莫納斯提爾,這提高了人們對他的期待,但是他的推進從此停滯。

12月初,法金漢和馬肯森會合了,共同發動了阿爾傑什(Arges)戰役,摧毀了羅馬尼亞軍隊。自從羅馬尼亞宣戰以來,有20萬羅馬尼亞人被殺或負傷(實際上一半死亡是由於疾病造成的),15萬人被俘。那些能跑的羅馬尼亞人,向北逃入俄國。德國、保加利亞、奧地利(外加土耳其人派遣來的阿拉伯部隊)一共傷亡了6萬人。12月6日,他們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大遊行慶祝勝利。阿列克謝耶夫派來攻擊馬肯森的軍隊,除了只能阻止馬肯森從多布羅加沿黑海海岸向北進軍,已經無法做更多的事。

羅馬尼亞戰役的真實戰果,既不是敵人的傷亡人數,也不是勝利者的政治宣傳。在接下來的一年半中,同盟國從羅馬尼亞運走200萬噸的谷物、100萬噸的石油、20萬噸的木材、10萬頭家畜。所以,羅馬尼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在供養德國去打仗。

幾乎所有的戰鬥都結束了,剩下的是最早啟動的凡爾登戰役。12月13日,約瑟夫·霞飛腳下的政治堅冰融化了。維護他的人再也無法抵禦人們質疑的壓力,人們質疑他的領導能力,特別是,人們質疑他為什麽沒有組織好凡爾登的防禦。這位馬恩河的英雄、受尊敬的巴黎拯救者被調到戰爭內閣擔任一個掛名顧問。為了安撫他的支持者,也為了防止他和他的支持者抵制和抗議,他獲得了法國陸軍大元帥的名譽。接替他做法軍總司令的人,不是他有能力的副手卡斯特勞(他擁有太多的貴族色彩,天主教的色彩也很濃,共和黨主導的法國政府無法接受他),也不是實際戰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福煦(他也是天主教徒,一個教會的在俗人員,他有一個兄弟是耶穌會神父),也不是有極高能力、極高敏銳力的貝當(他有一種蔑視政治家和同行將軍們的習慣,政府與軍隊都無法包容他)。新總司令是法國的新戀人羅伯特·尼韋勒,他自封為戰爭天才,因為他認為自己把凡爾登從一場悲劇轉化為一個法國的勝利。

尼韋勒升官後的第二天,他的得力幹將曼京發動凡爾登戰役的最後一次進攻。這次進攻很成功,至少曼京這麽看。有1200名德國人被俘,115門大炮被繳獲。但是,這次進攻缺少戰略意義。第三天,德國人進行了一次反擊,奪回失去的陣地。法軍這時才真正停止戰鬥,自德軍停止進攻以來,法軍的傷亡人數已經達到4.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