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後一擊

1 艾森豪威爾漢城視察

艾森豪威爾許下諾言:“將親自去朝鮮,並結束朝鮮戰爭。”

1952年12月2日,一架銀灰色的飛機飛行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上空。機艙內,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正端坐在一張寬大舒適的坐椅上。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朝鮮,這也是他兌現諾言的一次旅行。

幾個月前,在美國第34屆總統大選時,他作為共和黨候選人公開答應他的選民們:“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盡快地和體面地停止朝鮮戰爭……為達此目的,我將親自去朝鮮,並結束朝鮮戰爭。”

當時,美國在侵朝戰爭中,已損失兵員31萬多人,直接用於戰爭的軍費開支達150億美元,間接用於戰爭的費用達800億美元。戰爭仍處於對峙狀態,停戰談判也因美方的破壞而長期中斷,陷於僵局。沉重的軍費負擔和巨大的傷亡,使美國人民的厭戰情緒高漲,要求盡快結束朝鮮戰爭的呼聲日益強烈。特別是美國的陸軍主力部隊長期陷於朝鮮戰場,破壞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格局,更使當局憂心忡忡。英、法等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也急於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戰爭停下來還是繼續擴大,正處於轉折關頭。如何解決朝鮮問題,是這次美國大選活動中的突出內容。

這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任西歐盟軍總司令、指揮過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共和黨候選人,正是利用了美國人民要求早日結束朝鮮戰爭的迫切願望。

艾森豪威爾的競選諾言使聽眾們欣喜若狂。這句話成了這次競選中有口皆碑廣為流傳的佳話。艾森豪威爾借此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

飛機徐徐降落在漢城郊外機場時,黑夜剛剛降下帷幕。克拉克和範佛裏特早已迎候在刺骨的寒風裏。

艾森豪威爾首先走出機艙,緊跟其後的是將在新內閣擔任國防部長的查爾斯·威爾遜和布萊德雷、太平洋艦隊司令阿瑟·布雷福等。

第二天,艾森豪威爾一行在克拉克、範佛裏特和李承晚的陪同下視察“聯合國軍”空軍和地面部隊。

在第8集團軍司令部會議廳舉行的軍事會議上,戰地指揮官們表示,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談判還不成功,我們唯一的辦法最後只能是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

李承晚更是竭力主張全力以赴發動一場全面進攻,把戰爭擴大到鴨綠江以北,攻擊中國境內的供應基地,把中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驅逐出朝鮮半島。艾森豪威爾對此沒有表態。

據布萊德雷戰後在他的回憶錄中透露,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曾組成專門小組,制訂實施了—“8-52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的要點是,通過陸、海、空三軍大規模的全面攻勢,推進至元山—平壤一線。其中包括地面部隊合圍性攻擊,大規模兩棲登陸和空中、海上對中國境內的目標實施襲擊。這一計劃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審議。

結束旅行前,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我認為,不去冒擴大戰爭這一嚴重的風險,要想以積極而確定無疑的勝利來結束戰鬥是很困難的。然而,美國將把此事辦好。”

艾森豪威爾回到美國後,對記者說:“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有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

此後,“聯合國軍”便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際準備,如頻繁進行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演習,派遣大批特務潛入志願軍和人民軍後方刺探東、西海岸情報等。同時,還新組建了南朝鮮軍第12、第15步兵師,6個獨立團,28個炮兵營,並將新建的兩個師於1952年底投入第一線作戰。

2 美國的“核王牌”

美軍冒險登陸的企圖成為泡影後,又亮起了“核王牌”。

對美軍可能進行登陸冒險,毛澤東和彭德懷早有警覺。朝鮮是個狹長的半島,中朝軍隊已在正面修築了以坑道為骨幹的縱深防禦體系,美軍突破難以奏效,唯一可能采取的手段就是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側後登陸和使用原子彈。

彭德懷於1952年11月23日電告志願軍各軍,立即著手進行反登陸的準備工作,以預防來春敵人從側翼登陸,配合正面進攻。

在中南海,毛澤東接見了剛剛回國的鄧華,說:“……肯定敵人登陸,肯定要在西海岸登陸,肯定敵人在清川江至漢江間登陸,你們要根據這個判斷來確定志願軍的行動方針。敵人登陸的時間可能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還是那句老話:與其晚一些準備不如早一些準備!”

12月20日,中共中央給志願軍下達了關於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冒險登陸,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要求志願軍“盡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極大地增強海岸及其縱深的堅固防禦工事;同時增強三八線正面的縱深防禦工事以為配合”,“在對我側後威脅最大的海岸線及其縱深部署充分的兵力和火力,保證粉碎敵人從海上的進攻及其大量空降部隊的進攻”。命令以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鄧華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以梁興初為副司令員,西海岸指揮部的其他幹部也應予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