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3/6頁)

伯拉西達與克裏昂之死

安菲波利斯戰役中,修昔底德所謂的“兩個陣營中最反對和平的人”(5.16.1)都丟了性命。安菲波利斯人將伯拉西達埋葬在城內一個面向阿哥拉的地點,為他建造了紀念碑,稱頌他為城市的奠基人,並將他作為英雄頂禮膜拜,每年舉行體育競技和獻祭來紀念他。他生前致力於摧毀雅典帝國和恢復斯巴達在希臘世界的霸權。如果他沒有死,那麽北方的戰爭會繼續打下去,他的死亡對於那些希望繼續作戰直到勝利的斯巴達人來說是個嚴重挫折。

和伯拉西達一樣,克裏昂也奉行積極主動的政策,因為他真誠地相信這是最適合雅典的路線。他在公共場合的行為風格無疑降低了雅典政治生活的格調,而且我們也不一定要贊同他對叛亂盟邦的嚴酷態度,但克裏昂的確代表著廣泛群體的意見。他總是精神抖擻、勇敢無畏地宣揚自己的政治立場,並直率而誠實地表達自己。他並不比伯裏克利更喜歡嘩眾取寵,而是以同樣嚴厲、挑戰和務實的方式向群眾講話。他置生死於度外,親自參加自己建議的軍事行動,並在最後一次行動中獻身。

不管修昔底德所謂的“理智的人”是怎麽想的,在克裏昂死後,雅典的形勢並沒有得到改善。他的觀點被其他人繼承下來,並為之努力。其中有些人缺乏他的才幹,有些人不像他那樣愛國,還有些人沒有他的勇氣。但修昔底德的論斷是正確的:克裏昂與伯拉西達的死亡使和平真正成為可能。現在雅典的當權派中沒有人擁有足夠的聲望和地位,去反對尼基阿斯所倡導的和平。

和平降臨

安菲波利斯的勝利鼓舞斯巴達人向色雷斯派遣援軍,但在伯拉西達陣亡的消息傳來後,援軍就調頭回去了。援軍指揮官蘭斐亞斯非常了解斯巴達城內民眾的情緒:“他們之所以調頭返回,是因為他們出發的時候就知道,斯巴達人更趨向於和平。”(5.13.2)東北方的新事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總體形勢。自斯法克特裏亞島上的士兵被俘以來,斯巴達人就再也沒有蹂躪阿提卡,以防那些關押在雅典的戰俘被處死。伯羅奔尼撒海軍已經不復存在,而且之前它也未能有效支持雅典臣屬的反叛。伯拉西達的大膽戰略需要投入強大兵力,但斯巴達不能也不願意投入這麽多人。而且在雅典主宰大海、柏第卡斯二世與其色薩利盟友在陸地上敵視斯巴達的時候,斯巴達的增援部隊也無法到達伯拉西達身邊。

斯巴達也很害怕戰爭持續下去。雅典人仍然能從皮洛斯和基西拉島發動襲擊。越來越多的黑勞士逃離斯巴達國境,斯巴達人害怕他們煽動一場新的黑勞士大起義。斯巴達與阿爾戈斯的《三十年和約》快要到期了,因此一個新的威脅迫在眉睫。阿爾戈斯人堅持要求斯巴達歸還基努利亞,以此作為再續和約的條件;這是斯巴達人不能接受的,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斯巴達人就將面臨阿爾戈斯與雅典結盟共同反對斯巴達的致命危險,而斯巴達的盟邦可能繼續叛逃,使局勢變得更加難以把控。例如,斯巴達近期與曼丁尼亞和厄利斯發生了爭吵,這兩個城邦都是民主制國家,由於害怕斯巴達的報復,它們很可能加入阿爾戈斯陣營。

另外,很多斯巴達領導人也有私人理由去尋求和平。斯巴達的名門望族急於幫助那些被關押在雅典的親戚回家。修昔底德告訴我們,普雷斯托阿納克斯國王“非常渴望達成協議”(5.17.1),因為和平肯定有助於緩解他的困難處境:他的政敵永遠不能原諒他在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未能入侵和消滅阿提卡,指控他賄賂了德爾斐神諭以恢復自己的地位;正是因為他非法恢復了王位,才導致了斯巴達人的每一次失敗和災難。普雷斯托阿納克斯希望締結和約以便讓這些針對他的攻擊平息下來。

客觀地講,雅典人希望和談的理由比斯巴達人的要少。他們的領土已經三年多不曾遭到蹂躪,戰俘仍然在他們手上,而這些戰俘能夠保障阿提卡不會遭到入侵。盡管雅典的國庫儲備金持續減少,但他們仍然有足夠的資源支撐前421年的戰爭,並且可以持續作戰至少三年。不過,大多數雅典人不願意繼續打下去。他們在墨伽拉和玻俄提亞的失敗,以及色雷斯的叛亂令他們灰心喪氣,而他們在德裏昂的損失也是非常驚人的。他們還害怕帝國境內發生更多的叛亂,不過這種擔心有些過度,因為只要雅典掌握海權,愛琴海或小亞細亞就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叛亂。就連哈爾基季基半島的叛亂也不大可能繼續擴大了。但對雅典人來說,這些擔憂是真真切切的,於是他們也傾向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