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第3/3頁)

“二戰”後期擔任中國戰區的美國資深指揮官阿爾伯特·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將軍,對領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培養的觀點,發表了看法:“不,我不同意。我認為有些人具有較好的機會發展為領導人才。這主要是由於這些人對各項活動的興趣都非常高,這使他們成為了好的領導人。我認為大多數天才都是辛勤工作的結果,任何年輕人,只要他具有勇氣及毅力,有一般的體格及心智,就能夠造就一個美好的人生。能有多大的成就,就依賴每個人了。通常一個好的領導人都具備永不停止的好奇心這項特質。”

通過以上這些“二戰”期間獲得極大榮譽的戰時將領對經驗智慧的分享,為美國軍事將領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方向。即使是那幾位支持“領袖是天生”這種理論的將領,也相信領導人的某些與生俱來的特質必須通過後天培養才能發揮出來。其他人相信,如果用心培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領導人。所有人都強調教育、經驗、學習以及環境對培養領導人的重要性。所有“二戰”後的將領都同意領袖不是天生而是後天培養的,但是他們也指出一些特質有些人生來就具備了,而這些特質在領導才能的發展上十分重要。

研究偉大的軍事將領以及古典作家對戰爭的看法都是培養軍事領袖過程中所必須的,因為戰場上的勝利都是由無數男女贏得的。武器會改變,但是人性不變。美國永遠需要受過良好訓練的將領來贏得戰爭。柏拉圖曾說:“只有死去的人,才真正看到過戰爭的結束。”戰爭是不是人類的常態呢?看起來似乎如此,因此我們需要研究軍事領導才能。在過去的戰爭中,我們很幸運,因為都有時間作準備。現代戰爭不允許我們有很長的準備時間,一個以捍衛世界自由為己任的國家必須作好即時戰爭的準備。我們再也無法依賴英國、法國等國家把敵人牽制住,讓我們有幾年的時間來決定是否參與一場沖突,但只有這樣,才有充裕的準備時間來投入戰爭。在未來,我們有可能是最先被敵人攻擊的目標。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曾經有人和我提起,我所探討的主題並不是領導才能而是將道,或者某項特質不是領導者而是參謀軍官。有人談到我所研究的不是領導而是指揮,也有人說這是行政或管理。我們不需為所用的名詞爭論不休。這本書是討論為將的書,為什麽他們會成為高級將領?當他們擔任高階職位後,如何實際承擔與執行其職務?用來描述及包含他們所承擔與執行過程的名詞,就是“領導才能”(leadership)。

在比較這些人領導才能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人具備一些人格特質,而這些特質是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我並不期待,也不保證在研究和了解這些特質後,每一位讀者都能獲得像這些將軍那麽高的成就。但至少我可以確信,這將會使一般人變得更好。如果我們在領導才能的訓練上不用心,那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領導才能也不應該是其他訓練的副產品。所有國家的軍事出版物中都列舉了如何去領導別人的經驗法則,但是只列舉出一些原則還是不夠的。成功的領導特質必須被賦予生命與意義。

坊間關於軍事領導才能的出版物都有相同的論點,成功的領導統禦一定要具備一些特質:大公無私;自願參與決策過程及承擔決策責任;具備並發展決策過程中高品質的“直覺”及“第六感”;憎惡“唯唯諾諾的人”;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有明哲導師教導,尤其是與作決策的人關系密切;了解體恤並關懷部隊的重要性;認識到下屬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能夠在美國軍方晉升到什麽程度。最偉大的是一個人的風格,這是領導才能的一切。風格貫穿所有成功領導才能所需的基本特質。本書的宗旨是賦予風格一個生命與意義的詮釋。風格無法真正地被定義,一定要用描述的方式來研究,這就是本書要努力做到的。

我們要賦予領導才能一些真實的意義。唯有通過著名人士與傑出領袖,我們才能看到生動的領導才能。如果這個說法不正確的話,那麽將所有必要的特質一一列出,就可以期待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一位偉大的領導人。但實際上,成功所需的特質並不只是這樣一張清單。我們需要的是對這些領導才能和成功特質的描述,讓讀者能有深刻的體會。這就是我從《十九顆星》到《為將之道》的寫作目的。這兩本書都不是針對如何成為成功的軍事領袖的唯一解答,但它們確實提供了一個答案。

在我訪談過的領導者當中,大家對什麽是成為成功軍事領袖的最主要因素,有以下的一致性看法:建立一個領導的行為模式。這些在“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伊拉克戰爭中承擔過重要軍事責任的將領們都支持其他人對於成功領導人的卓越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