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 授 權(第2/9頁)

曾在他麾下擔任過參謀長的史蒂芬·J. 錢伯林(Stephen J. Chamberlin)中將說,麥克阿瑟是一位英明的領導人,因為“他會把責任交給下屬,然後放手讓下屬去執行。有時候,身為他參謀群中的一員,我會感到害怕,我心中會想,他是否知道我在幹什麽。在我擔任他的參謀長後,我才發現他總是知道我在幹什麽,只是我不了解他為什麽會知道得這麽清楚。”

有一次,喬治·肯尼將軍前往見麥克阿瑟,請求麥克阿瑟準許他開除某位不適任的軍官並授勛給有功人員。麥克阿瑟當下就同意了他的請求。肯尼將軍回憶道:“你再也找不到這麽能與你配合的長官了。假如麥克阿瑟決定信任你,他就會信任到底。有這樣的長官支持你,你很容易為他賣命工作。”

麥克阿瑟重視成果,他要的就是能獲得成果的軍官。肯尼在抵達澳大利亞後,迅速決定將他的所有戰機大隊納於單一的指揮部之下。他打算挑選一位年輕的上校來擔任這個新指揮部的指揮官,並讓他晉升準將,麥克阿瑟批準了肯尼的請求。但是當麥克阿瑟的參謀群聽到肯尼提出的請求時,其中某位參謀軍官說道:“那個小孩啊,真希望他已滿 21 歲。”麥克阿瑟聽到後回過頭來對這位參謀軍官說:“我們在這兒晉升軍官是看他們的效率,不是年齡。”這位即將晉升的軍官的實際年齡是 32 歲。

肯尼將軍提到他和麥克阿瑟多年的共事經歷時說:“我崇敬他作為將軍的身份,喜歡他的為人,並受到他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的啟迪。麥克阿瑟領導你,但不驅使你。在他底下工作的人會自我鞭策以實現他的願望。他們認為絕對不能讓‘老先生’失望。你從來不會覺得他對你直接下達過什麽命令,但另一方面,他將自己的意念表達得非常清楚,你不會陷入疑惑中。印象中,在我和他共事期間,他沒有對我直接下達過任何命令,但我總是非常清楚他要我幹什麽,也十分了解他希望我該如何做。”

麥克阿瑟在 1930—1935 年擔任陸軍參謀長期間,並未把最困難、最棘手,而且勢必會遭到嚴厲批評的工作交給下屬做,此點令人敬佩。在美國遭逢經濟大蕭條期間,經常有退伍軍人前往美國的首都遊行。在 20 世紀 30 年代,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就曾在華盛頓舉行大規模遊行,希望促成國會撥發 250 億美元作為他們的補助金。

遊行的人越聚越多,膽子也越來越大。很快華盛頓的警察已經無法控制這群爭取補助金的激動民眾。這些人聚集在阿納卡斯蒂亞河(Anacostia River)搭建的臨時住所中,可能成為散布疾病的來源,情況令人憂心。他們的飲食、棲身場所及衛生狀況都很糟。

最後,胡佛總統被迫采取行動。他向麥克阿瑟下達了以下的命令:“你即刻派部隊前往遊行現場。與現在負責處理此次事件的哥倫比亞特區警察密切合作。包圍騷動地區並驅散人群,不得延誤。將所有滋事分子交給執法權責單位。你在下達行動命令時,要堅持以體諒與仁慈的態度來對待現場的婦孺。執行任務時要盡量保持人道精神。”

700 人的陸軍部隊以催淚瓦斯、軍刀柄和威脅使用刺刀將遊行者驅離市區。對於開車的遊行者,軍隊向他們提供汽油,要求他們離開。遊行者在離開市區後,軍隊將他們臨時搭建的住所燒得精光。

在這次令人遺憾的行動中,麥克阿瑟親自擔任指揮者的角色。他了解美國民眾非常厭惡見到退伍軍人被驅離自己國家的首都,不論這些人的行徑多麽惡劣。他大可將任務交給下屬指揮官執行。但麥克阿瑟的作風是,他絕對不會命令下屬去做他本身都不想做的事。誠如他對某位下屬軍官所說的:“假如總統下令要我采取行動,我是不會把這件令人厭惡的工作交給其他任何一位美國陸軍軍官的。”

1938—1946 年期間擔任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司令的亨利·阿諾德將軍強調,指揮官不應企圖親自作所有的決定,這樣太累人了。他曾告訴某位下屬軍官:“隨時讓指揮官了解部隊的最新動態,但應避免要指揮官作無關緊要的決定及接觸煩人的瑣碎細節。”

雖然阿諾德將軍本人充滿幹勁,但他強調指揮官不應事必躬親。他說:“一個指揮官在他的參謀尚未進入狀態前,他本人應親自督導所有的任務,但這樣一來他會吃不消。所以,假如他夠聰明的話,應該盡早訓練他的助手進入狀態,然後將權責下授給他們,自己保留監督權責。”

對空軍的中隊長或大隊長而言,可能有很多細節的事情可由他親自加以處理,因此,他可能會盡量減少授權,凡事自己來。但是,任何階層的指揮官都必須學習以超脫的視野來管理他的單位。隨著階級的升高,他不能再參與細枝末節的事,甚至不再自己動手。誠如阿諾德將軍所言:“讓他們放下鏟子,走出戰壕,督導所有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