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 設法解決問題, 不要逃避責任(第2/7頁)

在美國內戰期間,謝爾曼將軍從未接受過任何稱贊,不論是該得的或不該得的。在 1862 年 4 月 6 日與 7 日的夏伊洛之役中,南軍部隊出其不意地對北軍部隊發動攻擊,幾乎造成北軍的慘敗。當謝爾曼得知戰況時,迅速投入戰鬥並領導部隊擊退了南軍。他對此次勝利毫不居功,反倒恭賀格蘭特將軍的成就。

當艾森豪威爾的部隊向德國境內推進時,希特勒於 1944 年 12 月 16 日不顧眾將領的反對,對位於阿登高地的盟軍發動奇襲。他為此次奇襲投入了 25 萬名士兵,一時之間讓盟軍部隊不知所措。最後巴頓將軍的第 3 軍團及其他部隊趕來救援,才使德軍的攻勢停頓下來。

英國的蒙哥馬利將軍隨即召開記者會,宣稱在阿登高地擊退德軍是他的功勞。他在記者會中的部分言論如下:“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派我負責指揮整個北方戰線。我動用了所有英國集團軍的所有可用兵力,這支兵力小心翼翼地逐步投入戰場,以免幹擾了美軍的交通線。最後,進入戰場的英軍開始發威,現在,英國的陸軍師正在美國第 1 軍團的右翼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因此,各位可以了解,現在的概況是,英軍正在遭受重創的美國部隊的兩側進行戰鬥。這正是一幅盟軍並肩作戰的美好景象。這場戰役非常有意思,我想這可能是我指揮過的最有意思、最詭譎的一場戰役,而且也是一場至為重要的戰役。我所采取的第一個步驟是阻止敵軍進入各險要地點,成功完成這個任務後,接下來我開始驅逐他們……絕對不讓他們如願前往他們想去的地點……就這樣,我阻止了敵人,驅逐了敵人。現在,我們正在消滅敵人。”

這番說辭有違事實,蒙哥馬利因此受到美國將領的激烈抨擊。他並未如自己所宣稱的那樣,拯救美國士兵脫離災難。這場戰役美軍傷亡達 7 萬人,英軍只傷亡 500 人。要追究責任的話,蒙哥馬利應該為在德軍攻勢被阻擋下來後,未對其進行更猛烈的進攻,從而使大部分德軍有機會撤退並逃離戰場而受到譴責。

布萊德雷將軍對於蒙哥馬利的不當言論備感憤怒,他在事後告訴艾森豪威爾說:“我無法接受蒙哥馬利的指揮。假如所有地面部隊都要歸他指揮的話,你必須把我調回國內。”巴頓將軍也有同感,他也不願意為蒙哥馬利效勞。

先前即有許多美軍人員對蒙哥馬利多有怨言,但蒙哥馬利惹得美軍將領群情激憤,這可是頭一回。由於事態嚴重,艾森豪威爾告訴丘吉爾,這件事令他非常苦惱。丘吉爾當然了解究竟是怎麽一回事,為了化解美軍的不滿情緒,丘吉爾在英國的下議院演說時,將此次戰役的功勞歸給美國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美國第 3 軍團威震歐洲戰場的巴頓將軍,向來不會拒絕承擔責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巴頓是一位暴烈的戰士,但巴頓本人與別人印象中的他大不相同。約翰·M. 迪瓦恩 (John M.Devine)將軍曾說:“他剛當上軍長時,我是他的參謀長……我除了曾聽過他的大名外,對他一無所知,我想他一定是個很難相處的人。但我很快就發現,他本人和他的名聲並不相稱。後來我對他既佩服又尊敬。”

這種對巴頓的觀感出現改變的情形,並非是不尋常的事。與一般的看法相反,巴頓對他的下屬指揮官並不嚴厲,除非這些指揮官犯了不該犯的錯誤,或造成了無謂的人員損失。1944 年 7 月底,蘭斯福特·E. 奧利弗(Lunsford E. Oliver)少將統率的第 5 裝甲師正在諾曼底集結,準備展開行動。奧利弗接到第 3 軍團司令部的命令,要他的部隊循著通過聖洛(Saint-Lo)突破點的一條路進入介於錫斯河(Sees)與色倫河(Selune)之間的地區。團部要求他的部隊在晚上行動,並告訴他,這條路將只供他的部隊使用。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條路上擠滿了其他師的部隊、各種車輛及補給車隊,以致奧利弗的師難以向前推進。奧利弗將軍後來寫道:“我很快接到命令,要我把部隊撤離道路,並前往巴頓的指揮所向他報到。我在黑暗與混亂中,很困難地向巴頓的指揮所前進,心中充滿不祥之感。我了解我的師所面臨的窘況錯不在我,但卻很擔心巴頓會怪罪於我。我也了解,一旦巴頓認為我未能完成任務,則連我們之間的友誼也救不了我。巴頓最終把他的參謀、軍長與師長們全都召集起來開會。他在會議開頭便說:‘我們陷入了一團混亂,這是我的錯。我要部隊展開行動,但在參謀們未擬妥行動時程的情形下,我便要他們下達行動命令,結果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現在,我們全都按兵不動,直到我的參謀擬妥行動時程並恢復秩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