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畝產又是一萬八(第2/3頁)

這便是任弘特地跑一趟的原因,代田法在關中、三輔和河西推行得很不錯,畝產能增加許多,他家的莊園也用此法,幾十年來被奉為增產的不二法門,沒想到一個小力田卻敢挑戰權威,私自改進代田法。

任弘看向氾勝之,問他為何要改,氾勝之道:“代田以耦犁,多人者田日耕三十畝,少者十三畝,用力少而得谷多,適用於官田和豪強之家。但本鄉多是小農,田地一代代分下來,分散破碎,東一畝西一畝,又缺乏耕牛,全按代田法推行,不太適用,故下吏鬥膽損益。”

確實有一定道理,有時候新的生產技術,不一定讓世界更平等,反而會加劇不平等。

問百姓為何不以牛耕,行代田法,就跟問饑民何不食肉糜一樣。一般小自耕農僅能勉強維持果腹而已,少有羨余,很難買得起動輒萬錢的耕牛。代田法對他們影響不大,從中受益甚小。

受益最大的,反而是任弘這樣的大地主,能夠投入大量耕牛和人力,在大面積土地上輪作。

種地有利可圖的豪強列侯,由此就更有財力和動力兼並了,地方官府甚至在暗暗支持——既然小農種來種去只繳那麽點田租,倒不如讓豪強列侯來種。

國家整體財富在增加,可小農的家庭卻在紛紛破產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和流民,類似的事,人類歷史上真是屢見不鮮。

朝廷也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在遭災時下詔減免部分租賦,對流民或無田的貧民假之以公田,貸之以種、食等,但都是杯水車薪,天平已徹底向豪強地主傾斜——他們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啊!

田官奉上意強推代田法,效果不大,善法也成了惡法。如此情形下,氾勝之還能將目光停留在小農的生死身上,為其想方設法增產,或種葫蘆等副食來解決生計,確實難能可貴。

口說無憑,氾勝之便引著任弘等人走過壟畝,去看他琢磨了十年鉆研出的“區田之法”。

到了地方才發現,居然是開在一片小坡地上的田地,故顯得十分窄小,與豪右之家阡陌相連的平整土地截然不同。

任弘指著道:“這田畝為何要開在坡上?”

氾勝之是有些抱怨的:“下吏向縣裏懇求過,但因私改代田之法,故不得用公家良田,只能在無人的坡地上開耕。”

此言說得田嗇夫臉色一紅,好在氾勝之沒有繼續深追,只說起他改進的地方來。

氾勝之一點點示範,具體做法,首先是深挖作“區”,意為地平面下的窪陷,點播密植。

“如種粟,開溝點播是每溝內種粟二行,行距五寸。開溝大小、深淺、方圓、距離,隨所種莊稼不同而異,播前以糞肥溲種。”

他又解釋了溲種的好處,區內還要施用重肥,如粟、麥、大豆等每區要施好糞一升,遠超代田。最後,區田法還得注重中耕除草,保商和灌溉,居然與兩千年後農村裏的耕作之術相差無幾。

代田法已是精耕細作,但和區田法相比,就顯得粗放了。

最後道:“此法之所以便利,便在於不受地形限制,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

任弘看明白了,這區田法,基本就是後世兩千年,中國農業走的路數,在小面積土地上集中人力物力,精耕細作,防旱保收,求得單位面積的高額豐產。

中國人就是靠這種“笨”辦法,一點點增加人口的啊,雖然平均耕地極少,但懂得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就靠著勤勞,硬生生將畝產一點點提升,直到明末到達極限,必須有新作物引入才能養活更多人口。

若在敦煌等地,人力稀缺,當然不適合。而在耕地已經飽和,人口繁盛的濟陰和關東,區田法卻好似量身定做一般。若真能有高額畝產,自耕農憑借自己的小塊土地就可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簡直就是將其從破產邊緣拯救回來靈丹妙藥。

不能只解放豪強官田的生產力,而不顧及帝國的真正基礎小自耕農啊。

勸農掾史又開始朝縣裏的田嗇夫瞪眼了:“田嗇夫,如此妙法,為何隱瞞不報?”

一句話,反正不是我的責任。

田嗇夫急了,不肯老實接鍋,還在為自己爭辯:“西安侯,下吏也來看過,但只覺此法費人力多,產糧卻不見得有多高,於代田法並無太大增益,故才未上報。”

氾勝之不服:“坡地下田畝產,已不亞於縣中上田。”

他也知道,今日引起西安侯主意,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索性繞過了田嗇夫:“下吏敢請君侯及田掾準許,讓我在縣中最好的上田試種!與普通代田法相較。”

小夥子這是卯上了啊,任弘笑道:“依我看,代田區田各有千秋,不可妄議優劣,你且說說,若在上田行此法,畝產能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