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北風起,南下季(第2/5頁)

這也不關他們的事,看兩眼就繼續逛街了。

膠州這邊商品匯聚,從北邊的人參毛皮到膠東特產的幹海貨到南邊來的檀木香料應有盡有,甚至還有賣玻璃的專門店。三人決定打探一下行情,進了店一看,好家夥,後面櫃台上陳列著花花綠綠各種玻璃器皿,一個綠色的小玻璃碗,內部還有一道汙漬,就要價70貫一個,別的玻璃器也大多是偏紅或是偏綠的。一個相對透明的高腳杯放在最裏面,許嵩濤問了一下價格,老板看他們不像是能買得起的樣子,笑而不語,反而拿出一些五顏六色的琉璃珠子推銷起來,說只要一貫一個,留個紀念也好嘛,嚇得他們連忙告辭逃了出來。

……

三人逃出玻璃店,又逛了一會,走到一棟三層酒樓前,咬咬牙決定進去見識一下。進去坐在二樓窗邊,一邊等著上菜,一邊看著樓下討論起來。

正說著,旁邊走過來一個穿長衫的年輕男子,對三人做了個揖,開口說:“三位客官,可是海外來的客商?看諸位的模樣,是在犯愁該買什麽貨物吧?可否容小底為諸位介紹一番?”

魏萬程站起來回了一揖,請他坐下,問:“不知公子是?”

那人連忙擺手說:“不敢稱什麽公子,小底趙仲界,是本地的牙人,三位客官稱呼小底趙二即可。客官服飾不類我中國,可是海外的客商?”

牙人是古時常見的城市職業,業務是撮合買賣雙方完成交易,和中介差不多。

三人相視一眼,這套路有點眼熟,接下來就該是強力推薦某家店,忽悠我們做冤大頭,然後拿提成了吧?

但收集點信息也好,魏萬程摸著下巴說道:“正是,我們是南洋澳洲人,帶了些家鄉特產來到北地,現在南下回家,想趁機做些生意,但不知買何才好。”

趙仲界自然是不知道什麽澳洲的,不過他不知道的地名多了去了,也沒多奇怪,只需要知道他們是往南去的就夠了,於是略一思索便開口道:“那便好,北地物產眾多,販去南邊,輕松便有一倍利。客官既然是初次跑海,貨物不宜太雜,我建議專注山珍、海產、絹緞這三樣,此三者貿易量大,既易收購,又易出手。”

“等等,你說絹緞?”魏萬程有些奇怪,“我們從南方來,江南一帶可是盛產絲綢的啊,怎麽還有從北方往南運絹緞的?”

趙仲界微微一笑,說:“客官有所不知,這山東之地,自古以來就盛產蠶桑。像東平府、濟南府、益都府,幾乎家家戶戶養蠶收絲,十裏之內必有織機,方圓百裏必有巧匠,江南之地遠不能比。直到那趙氏南渡之後,許多桑農織戶跟著去了南邊,南邊的蠶桑之業才日益繁盛起來。然,要論起織工的技術、絲絹的品質,山東絹仍然要強過南綢許多,故常年有人在北地收購絹緞,銷往南邊。”

現在正處於經濟重心向南轉移的過程中,過程中就意味著沒轉移完,北方仍然有大量優勢產業,絲織業就是其中之一。南宋之前,山東一帶的氣候適合蠶桑的生長,盛產優質的絲織品,是中國最大的絲綢產區。之後漸漸轉移,但要直到明代,南方的絲織業才會徹底超過北方。

三人頗有種發現新世界的感覺,果然多聽人言有好處,態度都恭敬了不少,又接著問:“那請教,山珍和海產都有哪些?”

趙仲界有點得意,耐心講解道:“這山珍便是北邊遼地的特產,包括人參、鹿茸、貂皮諸類,南邊不產這些,販過去自然利潤不菲。而海產,則是我們膠東的特產了,尤其是鰒魚一物,既是美味,又是滋補上品,南邊的富商官員皆愛此物,販過去絕不愁銷。”

這些商品都符合東海三人預期,去南方就該賣這些才對嘛。前面那些山珍都很耳熟,只是那什麽鰒魚沒聽說過,改天去市場上打聽打聽。

其實這“鰒魚”就是後世常說的鮑魚。吃鮑魚的習俗早在宋代就開始了,後來又被南遷的士大夫們帶去南宋,不過南方水熱不適宜鮑魚生長,於是從北方運輸鮑魚幹到南方就成了一項不小的生意。

之後上了酒菜,四人相談甚歡,最後吃飽喝足,趙仲界起身一抱拳,說:“今日與三位相會,真乃趙某一生之幸事,諸位如欲采購貨物,可去城東‘信誠張’北貨行,只要報上在下姓名,便可有九折優惠。”隨後告辭了。

三人會心一笑,辛苦你了,可惜我們不買。

……

第二天,陳一成帶人去把貨物裝上船,這艘船與之前他家在東海失事的那兩艘基本一模一樣,掛著“陳”的旗號,東海三人也自告奮勇過去幫忙,發現貨物種類果然和趙仲界說得差不多。又裝上食水,因為是近海航行,沿途補給點眾多,所以並沒有裝很多,大約是十天的分量。等到忙活完了都快天黑了,於是他們直接在船上住了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