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整裝出發開地圖(第2/4頁)

“還是只有6.5節啊,明明是側後風,唉,看起來這船型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雖然目前東海商社還沒有大幅度修改船型設計的能力,不過根據後世經驗做一些小改進還是辦得到的,比如說這個計算航速的線輪。

古代航海,一大問題就是如何計算船的航速和裏程。試想一下,一旦你在海上迷路了,如果你知道航行了多少裏程,就能根據地圖勉強猜一個位置出來,但如果什麽都不知道,那可就真抓瞎了。

一開始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後來有個水手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繩子上綁一個木桶扔海上,然後看繩子拉出去多長不就知道行駛的裏程了?同時為了方便計算繩長,就每隔一段距離系一個節,數一下節數就能知道裏程,再計算一下時間,就知道船速了。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易行,很快在歐洲的海船上推廣開來,這也是將海裏/小時這個速度單位稱之為“節”的原因。

東海人就在船上加了兩個這樣的線輪,交替記錄裏程。不過精確的計時工具只有股東們有,所以他們得輪流在線輪旁邊看著。現在試一號的航速只有6.5節,這還是在風向不錯、載貨不多的情況下,難怪王廣金很不滿意了。

這時候,旁邊的起點號上響起一聲號響,王廣金趕緊拿起望遠鏡看過去,見到對面艦艉樓上一個穿越者用手臂做了一個姿勢,然後豎起一個信號板來,上面布著紅綠相間的許多格子。

“開始,紅綠綠綠,紅紅空空,綠紅空空,全空,完畢。這是什麽……jin?”

王廣金看著起點號上打出來的信號,一邊讀出來讓旁邊人記錄,一邊試著解讀起來。

這是東海商社第一次有多艘船編隊航行,而現在又沒有無線電,所以兩艘船之間的交流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海洋部大多數二把刀們以前都沒受過正規海上訓練,不會什麽旗語,學起來也很麻煩,所以他們幹脆做了一個信號板,上面是4x4排布的可以旋轉的木板陣列,一面紅色一面綠色,用紅色表示點,綠色表示劃,橫置表示空,一次可以表示四個莫爾斯碼,足以構成大多數漢語拼音了,再把少數過長的簡化一下,就成了一個方便的交流工具。

這套方案雖然信息冗余有點多,但是對於穿越者們非常直觀,拿著一張碼表就能輕松上手,熟悉了之後甚至一眼看過去就能認出來。不過對於土著水手來說可就苦了,既要學習那些紅紅綠綠的排列,又得學習股東們那些奇怪的數字和符號,還要學習拼音的規則。這還沒完,股東們習慣的都是基於普通話的拼音,所以他們實際上還要學習普通話,也是沒誰了。

不過水手裏也有幾個聰明的,比如一個叫趙虎子的,原先是東海地區北邊的漁民子弟,被東海商社雇傭過來做了水手。他以前並不識字,學了東家們的“拼音”之後,觸類旁通,驚喜地發現自己能把想說的話寫下來變成“文字”了,忍不住和周圍人分享起來,居然帶動了一番學習拼音的風潮。這也引起了海洋部長張船長的注意,把他作為重點苗子培養起來,現在他已經是試一號上的水手長了,管理所有土著水手,順便負責教授他們拼音。

信號很快打完,王廣金也用手臂擺出個姿勢表示收到。這次的信息是“jin kou dao le”,王廣金想了一會兒,應該是“金口到了”的意思。

金口,是即墨北方一個沿海港口。後世這裏名聲不顯,因為金口附近的海灣已經完全填成農田了。但是在清朝時期,金口港可是山東地區最大的港口之一,這裏有一個巨大的海灣深入大陸內部,又有內河一直聯通到即墨和萊陽等地,既有交通便利又有優良的避風條件,是非常優秀的港口。

金口港要到明末清初才開發出來,現在也只是一片尋常的海岸,甚至連金口這個名字都還沒有。

起點號在港灣入口處停下,吃水較淺的試一號進去探索了一下,小心地引領起點號進入港灣內,一直向西慢慢行駛到內陸岸邊。

王廣金掏出臨摹的地圖一看,嚇了一跳,又反復確認了一下,才確定沒看錯。這裏的地形和後世的差別非常大,現在他們所處的地方是一個長寬接近十公裏的巨大的口袋型的海灣,西邊、南邊、東南邊都是陸地,只在東北邊有個開口。而後世的地圖上,這裏根本沒有什麽海灣,只有一大片平地……要說什麽滄海桑田,便是如此了吧。

站在船樓上放眼望去,北邊有一條大河浩浩蕩蕩向南流入海灣,近海處都是荒灘,西南邊有數條小一點的河流,附近沒什麽開發的痕跡。他又拿著地圖比劃了一下,確認北邊的大河應該是五龍河,一直通向萊陽縣,而西南邊的幾條小河和後世的位置差別有點大,沒辨認出來,但應該能通向即墨縣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