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即墨商路(第2/2頁)

……

即墨城內。

一輛糞車搖著鈴,從即墨城的南門經過,城門士卒紛紛捂著鼻子避開,連城門稅也沒收。

這樣的場景,不但在即墨,也在中國的其它所有有人治理的城市中發生著。中國古代的城市,很少有下水道系統,也不太需要這樣的系統,因為此時的糞便,不是需要丟棄的廢物,而是珍貴的肥料。每天都會有人趕著糞車,挨家挨戶收集糞便,再拉去鄉間賣給農民,這樣一條產業鏈既保證了城市的清潔,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料,是中國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輛糞車和傳統糞車不太一樣,沒有把大小便混合,而是分了兩個桶放置。糞車駛出南門後,過了橋到達墨水河南岸,經過“東海集”,再一直向南行駛到一片味道很大的空地旁邊,把尿桶卸下,又繼續去把大糞賣給城陽區各個農村了。

墨水河南岸的這片區域原先是流民聚集的難民營,即墨人嫌棄這裏,很少到這兒來。盡管當初東海商社將這裏的流民一網打盡了,但後來隨著戰事的爆發,又逐漸有流民遷徙過來,於是勞工部幹脆在這裏建了間小院子,設立了一個辦事處,來一批流民就拉走一批。

不過這裏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很好的,靠近即墨城,又有橋連接墨水河兩岸。於是勞工部的小院又逐漸擴建,還在墨水河畔建了一個碼頭,成了東海商社在即墨城南的一處商業據點,東海關來的貨物首先卸到這裏,再分發到即墨城或者城陽區或者膠州。漸漸的,這裏有了些人氣,商務部和後勤部又在這裏開了些小店,後來竟發展成了即墨城南一個熱鬧的集市,人稱“東海集”。

東海集之南,東海商社又買下了一片荒地,建設了一個“城南集中消毒處理所”,用來就近處理從即墨城收購來的含氮排泄物。為了隔絕味道,還在集硝所和東海集之間種了一排柞樹。

商社之前在東山集硝所做了多年實驗,也算是研究出了點門道,比如說尿液的產硝效率要遠大於糞便,可能是尿素含量不同所導致的區別。所以東海商社出了一個比較高的價格,只收購尿液。即墨城的收糞工們雖然比較奇怪,但在市場的指揮棒下還是成功讓即墨市民改變了習慣,將糞尿分置,尿賣給東海人,糞繼續賣給以前的農民,收益高了不少。

城南集硝所的結構和東山集硝所完全一樣,動用了不少水泥,鋪設了四個硝化池,中間種上樹木和灌木分割開來,形成一個“田”字形。水泥池上鋪了薄薄一層泥土,然後灑上尿液,等待硝化細菌將尿素轉化為硝酸鹽,再提純制成硝酸鉀。

為了培養出最好的硝化細菌,集硝所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新鋪設一遍,保留產量最高的那塊田,將其他三塊用石灰消毒後清洗掉,換上高產田中的泥土重新培養。這樣的持續改進過程持續了兩年之後,硝化效率相比最初已經有了可感知的提升。

除了東山集硝所和城南集硝所,東海商社還在平原區和闊馬區都設置了集硝所,下一步計劃在城陽區再新建兩個。這些集硝所為東海商社提供了充足的硝酸鹽供應,甚至有余力將一小部分硝土當作肥料來用,可謂勞苦功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