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測地術(第3/3頁)

王泊棠終於逮到了裝逼的機會,一邊在紙上畫著,一邊說道:“秦公請看,任意一個三角形,都可分為兩個直角三角形。根據我們東海人的叫法,銳角的對邊與鄰邊之比稱為正切,反之則是余切,不管三角形有多大,只要銳角的角度是一樣的,這兩個值便不會變,借此便可進行很多計算。”

秦九韶點點頭,正切按古典數學的說法就是勾與股的比值,雖然並未形成系統的三角函數,但勾股比值不變這個概念還是有的。

“既然垂線之長未知,我們便以一符號代替,嗯,就用這個叉替代吧……”王泊棠翻到測地術最後附帶的三角函數手冊,在上面查出了兩個余切值,繼續說道:“左角79.3度,余切為0.189,此段鄰邊長即為0.189乘叉;右角84.0度,余切0.105,此段鄰邊長即為0.105乘叉。兩者相加,即為已知的一百米,也就是0.294叉等於一百米,額,這個叉是等於……”

為了便於理解,王泊棠沒用阿拉伯數字,此時數學界通用的算籌寫法他也不會,於是寫的都是漢字,速度很慢,在他正要列算式算數的時候,秦九韶已經搶先給出了答案:

“三百四十米。”

王泊棠驚訝,飛快地換用熟悉的符號列出算式進行驗算,結果果然沒錯,於是佩服地拱拱手。

秦九韶嘆了一口氣,道:“這是天元術啊。你們既然從北地而來,可曾學於李敬齋?”

天元術?那是什麽?李敬齋又是誰?王泊棠一臉懵逼地看著秦九韶,搖頭道:“回秦公,李敬齋此人我們並未見過。”

“李冶李仁卿,敬齋居士,此人你們不知?”秦九韶有些驚奇,“真是怪了。如你們這般‘設未知之數如某’的辦法,就是李敬齋的天元術。李敬齋是北人,金亡後不仕,但於術數之道是有真才實學的,前幾年曾寫成一套《測圓海鏡》,其中就多用了天元術。你們用的三角之學,其中也頗多涉獵,不過他所鉆研的,多是三角與內圓的關系,不是你們這般勾股的學問。對了。”

秦九韶拿過那本三角函數表,指著上面用漢字寫成的“零點一三七”等數字,繼續說道:“如此這般,把分數寫成小於一的小數,也是他愛用的方法。要是外人不知道,單看你們的學問,說不定還真會以為你們是李敬齋的弟子呢。呵,怪了,難道真是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王泊棠這下子真有些目瞪口呆了,本以為這是劃時代的學問,沒想到居然有人已經研究過了?

不過秦九韶還是給他面子的,他拿著那張三角函數表說道:“依我來看,這套《測地術》,測遠法和測高法都是‘術’,雖然精妙,但知曉原理便不難。而這三角之學則是真正的‘道’,看上去簡單,但深入鉆研下去,奧秘無窮啊……這張‘三角函數表’,竟能細致至十分之一度,難以想象,這得多少大家窮經誥首才能編制出來。單是此表,便是無上珍寶啊……若是太史局那幫廢物見了,不知得多麽驚為天人!”

王泊棠害羞地摸摸鼻子,三角函數表當然不是他們自己算出來的,那得用泰勒級數展開一個個算過去,多麻煩啊,實際上都是用excel拖出來的……

太史局就是南宋觀測天文、制定歷法的機構,相當於欽天監,秦九韶罵他們都是廢物,這倒是真沒錯。宋朝現行的歷法,大體上仍然沿用唐朝的歷法,曾經多次修修補補,但是因為太史局水平不行,精度始終不盡人意。嶗山學宮的王聞之和劉素曦因此對現行歷法頗多吐槽,甚至動了自己編制新歷的想法。

歷史上,秦九韶曾經一度被召去修歷,但是因為那時他已經投靠吳潛,所以被賈似道一派的人多次攻訐,最終不了了之。新修歷最終也不怎樣,要一直到後來郭守敬主持編制《授時歷》,中國才重新有了精確的歷法。

但現在似乎有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