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歷法(第2/3頁)

同時,農歷中又有“節氣”的存在,以立春為始、大寒為終,實際上就是以太陽年為周期劃分出的二十四個特殊的日子,是指導農業生產的關鍵。

節氣和陰歷的日期並沒有對應關系。後世的現代中國人如果翻一下日歷,就會發現每年的節氣在公歷中的日期都是差不多的,而在農歷中的日期則跳動很大。這就是因為節氣和公歷都是按太陽周期運行的,所以有著相似性,而農歷以月相紀日,實際上並不農。

這種陰陽合歷,看似很先進,實際上用起來並不方便。將太陽和月亮的周期擬合起來,在數學上是很復雜的,更別說古代由於觀測條件所限和宇宙觀的不完善,並不能準確測出兩者的周期,因此陰陽合歷經常出現誤差,需要時時修正。

宋朝開國以來,就一直沒有把歷法理順。宋歷的骨架仍然延續唐歷,經常修修補補,但始終沒修到正軌上。北宋時,沈括受不了這種情況,怒道:“這麽修修補補有毛用?幹脆不用月相了,全以太陽年為周期吧,二十四節氣分成十二個月,不是正好嗎?”

這就相當於用節氣把一年劃分成十二個月,每月30天或31天,思路和公歷其實是一致的。雖說不能像陰歷那樣,一看月相就大概知道今天是幾日,但是對於農民來說,就算知道是幾日又有什麽用呢?對農業生產有用的是節氣,就算知道今日是幾日,還是要回去查黃歷才能知道離某某節氣還有幾天的啊!

十二氣歷則截然不同,只要知道今天是幾日,就能大致知道今日在一年中的位置,農業生產也可以從以24個節點為準進化到以某個確定的日期為準,用起來其實更方便,也更能指導農業生產。

但在當時,這無疑是破天荒的異端思路,被主流輿論噴了個狗血淋頭,這個歷法連試行的機會都沒有,就被雪藏了。

順帶一提,十二氣歷後來又被算命術士撿了去,而且搞得更復雜了,在陽歷年十二氣月的基礎上,用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也就是所謂的“生辰八字”,把好端端一個先進歷法用成了神秘學。

一個人的八字,其實就是他的陽歷生日,算命術士的所謂“掐指一算”,實際上就是知道了你的陰歷生日之後,開始推算對應的陽歷日期……

不過農歷也並不無可取之處,海上的潮汐與月相有很大關系,而季風又與太陽年有很大關系,所以用於指導航海是很合適的。

歷史在這裏似乎開了個玩笑,擅長農耕的東亞采用了利於航海的陰陽合歷,而擅長航海的歐洲人則用了利於農耕的純陽歷,真是造化弄人啊!

東海人登陸之後,由於日歷失靈,所以采用了與當地一致的傳統歷法。就算他們想用公歷,但後世通行的公歷是16世紀才頒布的格裏高利歷,現在還沒誕生呢……歐洲人當前用的是誤差更大的儒略歷,學它幹嘛?

後來因為航海在東海人的生活中愈發重要,因此陰陽合歷的地位也更加穩固下來。即使東海覓天台想制定更精確的歷法,也只是想在現行歷法的基礎上進行修正。沒想到南宋竟然有人比他們還激進,想一步到位施行十二氣歷!

秦九韶給趙昀推銷了一番十二氣歷的想法,趙昀聽著也有點道理,命人把沈括的著作找來簡單讀了一下,確實感覺到此人是有大才的。之前那個北極星的問題,其實就是沈括提的。他雖有些意動,但看了當初的議論,也知道這事阻力會很大,因此沒有貿然推進,等到了今天發現王泊棠對於天文頗精,所以才起了詢問的想法。

王泊棠大張著嘴,然後怕失儀趕緊閉上,向趙昀行了一禮道:“官家,此歷大善,若推行天下,乃萬世之功。但其與祖宗之歷相悖,貿然推出,恐引發軒然大波。”

秦九韶聽了,立刻也轉身行了個禮,說道:“若祖宗之歷不可變,那此時我們仍需用夏歷呢!歷朝歷代,修歷都是盛事,怎會不可變呢?”

趙昀點點頭,剛才得到王泊棠“萬世之功”的認可,他其實有些心動。他登基以來,先是朝政被奸相把持,又是端平入洛失敗,後又被蒙古取了蜀地,怎麽看怎麽失敗。所以他是真想給後世留下點好東西的。

魏萬程此時有些反應過來了,他們說的不就是陰歷和陽歷的問題嗎?於是趁機行禮起身,一邊偷偷活動腿腳一邊說道:“官家,貿然改歷,必然會惹人非議,但若雙歷並行,阻力則會小得多。黃歷上大可如此寫:‘今日二月十五,春分日;又今日二月十八,小字注春分第四日’。這不是改歷,只是便民之舉罷了。但實際上,陰歷和陽歷卻獨立成歷。今日以陽歷注陰歷,怎知他日不能用陰歷注陽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