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六藝學院(第2/3頁)

“所謂書,就是通信!一支軍隊,必須依賴頻繁的通信才能有效維系。指揮官需要將命令傳達給前線,前線也需要向指揮官進行反饋。偵察兵需要將情報傳達回來,軍事命令的部署也需要詳實的信息。而這些情報,又必須考慮到落入敵手的可能。所以,書科是個復雜的學科,既包括基礎的讀書識字,又包括密碼學、地圖學等等,極為精深!”

“所謂數,就是數學!軍事行動中,涉及到大量的數據計算,補給能維持多少日,需要投入多少運力,軍隊一天能行進多少,該如何安排才能確保多支部隊同時到達目的地,火炮的射程與射角的關系,測量距離的方法,甚至軍隊人數與傷亡數量的關系……都可以計算出來!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數科!”

這六藝學院,其實就是安全部設立的軍校。

由於重視教育是全體大會各派別的共識,所以這兩年文化部分到了財政預算的相當一部分,各部門也紛紛與文化部合作辦學,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大發展。

目前,東海商社旗下,不僅有多所小學和直屬文化部的嶗山學宮,還有勞工部協辦的勞工基礎夜校、工業部主辦的金口技術學校、財政部商務部後勤部共同協辦的中央市財會培訓班、海洋部主辦的黃島海事學院和安全部主辦的六藝學院。當然,學校雖多,但是受限於低質量的生源和薄弱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也沒多高,但總比沒有好。

哦,對了,順帶一提,這股辦學的風潮刮起來之後,膠西有些商人也捐資助學,請文化部在膠西增設了一所小學,又自籌自辦了兩所傳統的蒙學,也算是回饋鄉裏了。

這六藝學院設置在中央市,由於經常要舞刀弄炮的,所以沒建在中央廣場周邊,而是選了大道以南比較偏僻的一處地方。而且校舍的簡陋程度即使在這兩年急著上馬的一大批項目裏也是名列前茅的,只有幾間作為教室的磚房,學員都住在帳篷裏,周圍用鐵絲網一拉,就是一間學院了,美其名曰“培養未來軍官艱苦奮鬥的精神”。

六藝學院的主要職能,自然是給陸軍培訓軍官。學員的來源大多數是現役軍官,送過來做進階培訓,由於他們大都有職務在身,所以不可能長期脫崗上學,只能輪流過來上一個月的短期班。另外還有三個班約七十人的固定學員,是從各個渠道挑出來的願意從軍的青少年,放在這裏進行長期的學習,他們才是真正的未來種子。

雖然夏有書剛才說得很有逼格的樣子,但其實這裏的教學內容淺的很。大部分課時是教沒讀過書的預備軍官識字學數,然後把六科內容灌輸一遍,不求他們學會,只求他們有個印象,將來要用的時候知道該找誰問。

說起來也有意思,別家學校都是很直白的把教學內容寫在名字裏,就只有安全部的混蛋們神神叨叨起了個奇怪的名字。這不,就把我們的陸秀夫給騙過來了?

看著陸秀夫目瞪口呆的樣子,夏有書心中偷笑,對這反應非常滿意,但臉上卻正色道:“君實,可是覺得我這解釋不對?你覺得六藝該是什麽?”

見來了考校,陸秀夫也恢復了以往的神態,站直了身子,說道:“君子六藝,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禮為上下尊卑之禮,樂為鐘磬鼓瑟之樂,射為,射為……”

說到這裏,他突然察覺到不對,不敢繼續說了。

“射為拉弓射箭的那個射,可是看你這樣子,多半是沒拉過弓吧?”夏有書把手一拍,搖頭道:“你們自幼學儒,但是這六藝,可真曾學過?恐怕只有詩書能沾點邊吧?”

聽他這麽一說,陸秀夫下意識便欲反駁,但不知道說什麽好。

夏有書左手一背,右手做指點江山狀,說道:“六藝之說,起於《周禮》,但周為何要定此為六藝?不就是希望社會從上到下井然有序,君子皆文武雙全,在內能治民,在外能戰勝敵寇?

華夏先民,正是憑借此六藝,從中原一隅,一直擴張到東南至海、西北至荒漠的廣大境地。漢唐全盛之時,士人無不是能文能武,何曾懼過蠻夷?

再看看現在,一個個文人雅士只知詩書,手無縛雞之力,若是說起這六藝的典故來頭頭是道,但何曾真正踐行過?

看看這世界吧!野蠻橫行、文明敗退,華夏先祖留下來的大好中原,竟有一多半被韃虜占去了!作為孔夫子的傳人,你們不覺得羞愧嗎?

哦,你們還真不用羞愧,孔夫子的後人都投了韃子呢,你們將來把頭發一剃,不照樣做韃子的官?真正六藝的大旗,還是由我們這些武夫扛起吧!”

陸秀夫雖然平日穩重,但畢竟只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是一腔熱血的時候,被他這麽一激,立刻怒道:“如今曲阜孔家只是庶支,竊據聖人故地而已!真正的嫡支已經南遷衢州了!華夷之辨之下,哪還在乎文貴武賤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