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傳媒 上

1261年,8月13日,慶元府,望海鎮,齊魯會館,嗯,不對,應該是四海商會。

望海鎮東北部,鄰近甬江和海港區的一處大院上,一面寫著“四海商會”的布幡高高掛著,隨風飄揚。

在這面布幡下,十幾個小攤沿著前院墻一字排開,攤販們兜售著新制的小吃。不時有幾個衣冠楚楚的紳士自他們面前走過,看也不看這些散發著香氣卻“粗俗”的美食,徑直走進寫著四個龍飛鳳舞大字的牌匾下的大門。

攤販們生意不多,但也不在意。因為他們知道,當內裏那些有錢紳士們結束了一天的交易,饑腸轆轆出門後,他們賺錢的機會就到了。

這四海商會,前身是“齊魯商會”,也就是東海商社牽頭、膠州商人集資在慶元府成立的一個組織。他們在望海鎮買下了一塊地皮,建設了倉庫、屋舍等設施,主要目的是給他們在當地提供一個落腳點,讓他們南下之後能有個住宿和放置貨物的地方。

後來,隨著南北海貿的擴大,尤其是在東海商社的定期船開通之後,兩地在一年四季都有了溝通的渠道,聯系日益緊密。商業活動也從原先的一年兩季改為了現在的以月為周期進行,相比以往大大的頻繁了。所以,這齊魯會館,就成了南北商人聚集、各色商品交匯的地方,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類似交易中心的場所。

東海商社看到了這個發展趨勢,認為“齊魯會館”這個名字地方色彩過於濃烈,會限制未來的發展。所以魏萬程召集參會的眾商人開了個議事會,決定改名為現在的“四海商會”,同時擴大合作方,吸收了不少本地甚至福建、廣南一帶的商人入股。

這一“擴股”的舉動頗受歡迎,幾個月來竟吸引了近百各地豪商參會。這麽一來人多嘴雜,所以為了方便,四海商會議事會的模式也改成了“認票不認人”,把議事權換成股票發給合作方們,你們願意買賣隨意,但開會的時候只看誰有票。

經營四海商會的狄柳蔭甚至把這“股票”當作一種商品,掛牌放到了商會裏的交易場去,倒也真有些人氣。不過這四海商會本身也就負責一下固定設施的維護,沒什麽大的支出和盈利,所以這股票也不算什麽有價值的東西,威力仍未顯現出來。

現在這四海商會分了兩大塊,後院是傳統的庫房和居住區,發揮著原先齊魯會館的職能。而前院則剛剛裝修了一下,格調極為雅致,不像個充斥著銅臭氣息的地方,倒像是個……青樓。

呃,它整體是個口字型的二層樓,面積不小,四邊是隔成一間間的雅室,中間圍出一個寬敞的交易大廳。這些雅室便是商人們談業務的場所,為合他們的胃口,都裝點得相當豪華且靜雅。這年頭沒有太好的隔音材料,商人們談事的時候會自覺地壓低聲音,還在二樓請了清倌人輪流彈唱制造背景音,因此這座樓並不嘈雜,反倒有清幽雅致之感。

從外面一進門,迎面就是一面巨幅的照壁,上面裝裱著趙阿洛的最新力作《四海揚帆圖》,上面繪著一處不知是何處的繁華港口,形形色色的海船布滿了海面,港中貨物成行成列整齊堆積出了好大一片,岸上屋舍連天、車水馬龍,與遠處的高山相映成趣,給人無限繁華與生機之感。

繞過照壁之後,便是寬敞的大廳了,大廳裏並未有太多布置,以方便人員走動。正前方有一個服務台,左右兩邊各有一塊大信息板,左邊是出售,右邊是求購。來人先去服務台講述需求,留下身份地址,然後交一筆小錢,工作人員很快就會幫你把需求寫在一塊小木牌上,然後掛到相應的交易板上。

這交易大廳建成之後,就每日有大量商人進出,甚至都帶動了周邊產業。不少小商販在門外擺攤,為緊張交易了一天的商人們提供飽腹的食物,其中有一道曾經備受魏萬程推崇的“奶酪拌面”,由於熱量夠足,最適合鬥智鬥勇了一天消耗了大量腦力的商人們,很快就成了此地一道標志性的小吃。兩家慶元府知名的交引鋪也在對面開設了分店,為頻繁交易的商人們提供金融服務。嗯,甚至還有真的青樓也開了過來。

今日,這交易大廳正如往日一樣忙碌著。

“長期大量收購鰒魚、海參、膠菜、香辛料,視品級定價,貨主請訪望海鎮洛河坊春正店。”

“敞開收購桐油、紅糖、紙藥,貨主請前往二樓東十三室詳談。”

“收購日本大木,貨主請訪北輪陳家船場。”

兩個深目勾鼻、一看就是外域胡人,卻身穿一身漢式綢衫的商人,似乎是初來乍到,正對著右邊的求購板,逐條讀著,一邊讀還一邊嘖嘖稱奇。

旁邊一個士人模樣的年輕人,從剛才起就一直坐在大廳角落,打量著來往的人群,這時發現了這兩個異域來客,頓時眼前一亮,抄起紙筆,向他們走去,行了個禮,說道:“冒昧了,在下陳經,字知文。敢問二位,可是從泉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