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傳媒 上(第2/2頁)

這兩人確實是從泉州來的,是久居泉州的大食商人,生於泉州長於泉州,其實漢話說得比大食語好多了。這次他們是來慶元府行商的,之前聽人介紹過這四海會館,今日慕名而來,看過之後果然名不虛傳。

他們對這陳經也不意外,只當是這裏的牙人。他們初來乍到,正需要個牙人引引路,所以為首那個高個兒當即回禮道:“正是,在下蒲尋禮,字守恒。這是堂弟蒲尋書,字遠行。不知知文兄是?”

陳經做了個“請”的手勢,將二人引至一個稍僻靜些的角落,以免佇在中間給別人添麻煩。站定後,他取出一份報紙交給他們,說道:“不瞞二位,在下是《江南新聞》的記者,專門尋覓一些奇聞怪談、異域風情登於報上。二位既然來自泉州,又是遠方來客出身,想必也知道些此類軼聞吧?若是能賜教一二,在下必當感激不盡,若是確實引人注目,那還有額外一百文稿費贈上。”

“哦?”二人驚訝了起來,還有這種事?當即取了那張報紙過來,“嘩,好多字!”

陳經看他們這樣子,笑而不語,為他們介紹起此事的來龍去脈來。

這《江南新聞》自然就是東海商社在臨安創辦的報紙了,在今年三月與東海本土的《東海新聞》一起正式發行,也算是近年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了。

這兩份報紙采用了同樣的活字印刷術和同樣的發行形式,版幅和後世常見的報紙差不多大,不過只有一張紙四版:頭版是時政要聞,用於傳達上面的最新指示;二版是本地新聞及風月雅事,讓讀者有親切感;三版是文學作品、連載小說,是吸引讀者購買的主要因素;四版是外地和海外消息,為讀者拓寬視野。

當然,受限於信息來源,這兩份報紙都只是每個月才發行一期,速度慢的很。而且受限於印刷技術,這報紙的字號比後世報紙大了不少,差不多是四號字的水準,所以內容也不算太多,整份報紙也就兩萬字左右。

不過,它們都是同時在兩地發行的。《東海新聞》會隨船運一部分到江南銷售,《江南新聞》也會運回東海銷售。其中,《東海新聞》有兩個版本,正式版本使用繁體字,行文風格也是與《江南新聞》相同的盡可能直白的文言體,而另外一個通俗版本則使用了簡體字,行文也是用的大白話。這個通俗版本不外銷,只在本地面向經過了掃盲教育的勞工和小學生發行。

這種發行模式無疑承載著東海商社的巨大野心。

拓寬消息渠道、投放廣告盈利什麽的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它能讓讀到這份報紙的人,意識到在他的身邊或者千裏之外,有著與他同樣的一群人,同樣在為生計奔波,同樣有著喜怒哀樂,同樣有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樣用著漢字說著和他們類似的話,從而在兩地的人群,至少是知識分子的群體中,建立起對對方的認同感。

只有這樣,才能漸漸彌合南北分離百年所產生的裂痕,讓民眾建立起對外界的認知。這樣一來,膠東的民眾知道了外界的樣子,對未知的恐懼就會大大減輕,海洋部也更容易招募到人手;而江南的民眾知道了膠東的樣子,對那裏產生了親切感,才會有更多人去那裏行商、投資,甚至組織移民過去。

全體大會對別的事挺扣,但對於宣傳的重要性還是有一致的認知的,所以即使不期望這報紙能盈利,還是撥出了一筆預算,交給文化部按照甲類項目來運營。但是實際上出乎他們的預料,這報紙正式發行後,居然賣得不錯,不能說大賺吧,至少把成本給覆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