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呼之欲出(第3/3頁)

說到底,只是無根之萍罷了。一旦系統性崩潰,也只能煙消雲散,被打回原形了。

“算了,救不了。”狄柳蔭搖搖頭,收回思路,又看了看手裏新收上來的一卷棉紗,旁邊那個滿臉皺紋的農夫正期待地搓著手,對他討好地笑著。“還不錯,二十錢一斤,我全要了。”

大事操心也沒用,還是先管管手裏的棉花吧。

……

1261年,10月23日,中央市,市北工業區。

“請想盡一切辦法,盡可能提升棉布的產量,不用擔心銷路問題,不管你們生產了多少,我們都能賣的出去。市場就像一張無邊大口,貪婪地吞噬著每一點棉布,請再加油一些吧。”

鄭紹明放下手中的信,無奈地苦笑了出來。

這封信是商務部的黃鶴寄來的,為的是催促他盡力加快棉紡織品的生產。

隨著天氣越來越寒冷,棉布和棉質成衣的銷量也暴增,後勤部各個工坊生產出的棉布幾乎沒有庫存時間,出來一批就被運走一批,他們加班加點,仍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史若雲版的管委會上台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暫時沒有,但是細節處的改良一件接一件。就比如說,這後勤部和商務部之間也開始了貨幣化結算:商務部采購的棉花供應給後勤部,不再是無償調撥,而是按市價計價;相應的,商務部從後勤部領用成品棉布和衣物,也不再是免費拿,而是計價付錢。

雖然這只是在賬本上多記了幾個數字,並沒有實質性變化,但是相關部門看著自己賬戶上的理論資金數額不斷上漲,工作積極性總歸是上升了一些。根據新規矩,雖然這賬戶余額仍然是商社的而不是個人的,但是部門幹得好,年底也是會多少有些個人獎勵的。

鄭紹明披上了外套,決定出門去檢查一遍今天的生產狀況。他沒有直接去車間,而是先去了河邊一處測量水位的標尺旁邊,看著水位又降低了一點,不禁皺起了眉頭。

晚秋到初冬的這段時間,是後勤部一年中最忙的時間。一是因為市場需求在此時最大,二也是因為農忙季結束後,大量勞動力閑了下來,可以進入工坊做工。其實還有一個三,那就是進入冬季之後河水就要封凍,生產力大受影響,所以冬天的需求就必須在此時提前做完才行。

鄭紹明擡頭看了看下遊。市北工業區依河而建,光是屬於後勤部的紡織工坊就占地上千畝,一個接一個的“花生-2”水車插在水裏,帶動著車間內的機械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音,好一個繁忙熱鬧的景象。然而,這副熱鬧的景象,卻持續不了多久了。

“小雪,大雪,冬至……今年能堅持到哪天呢?唉,要是冬天水車也能動就好了。”

鄭紹明無奈地嘆了口氣,往最近的預處理車間走去,看看今天能不能安排個夜班。

從當初一個簡單的廢棄水車開始,東海商社制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水力機械,而這些機械也為東海事業提供了巨大的推進力,讓東海人憑借幾十萬人的偏僻一隅就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然而,隨著產業規模的發展,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受季節影響嚴重的水力也開始顯現出了局限性。

最初,這個局限性還可以調整自己的計劃去主動適應,可是到了現在,這個局限已經越來越難以忍受。他們急切需要一種新的、強力的、不受天氣與季節因素影響的、更好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