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東海關稅同盟 上(第2/2頁)

東海關稅同盟一成立,就對關稅稅制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調整。

往年,不同商品是統一的10%稅率,而今年開始,則對不同類目的商品征收不同的稅率。概括地說,對於本土有同類產品的商品,視情況征收一個比較高的關稅,比如棉布達到了35%;而對於原材料,稅率則要優惠一些,比如棉紗稅率是8%,棉花是5%,急需的各類金屬礦產幹脆免關稅;沒有本土競爭的商品,比如南洋香料、藥材等等,則視消費人群不同征收10-20%的關稅。

總體來看,新稅制相比過去有高有低,還算公平,但是只有經過精密的加權計算才能看出來,如果進口結構不變的話,平均稅率將從10%上升到15%,關稅壁壘無形中提升了。這理論上有助於擴大貿易順差、積累貴金屬、緩解錢荒,看上去很符合當下流行的重商主義思想。

“重商主義”這個名字相當有誤導性,看上去似乎很簡單明了,“重視”“商業”嘛,很正確嘛。但實際上,重商主義的內核是“積累貴金屬”,也就是盡可能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追求貿易順差,以使國內的硬通貨不斷增多,使國家富裕,商業只是攢錢的手段。

這樣的思想在文藝復興之後直到工業革命前期的歐洲諸國非常盛行,在歐洲之外,雖然沒有這個名詞,但類似的理念也被很多統治者天然信奉。比如說南宋朝廷,雖然不知道“重商主義”這個名詞,但是在市舶司的貿易管制行為中踐行了這個原則,限制銅錢出口,鼓勵銅材進口,只是控制力薄弱得很。

重商主義思想的出現是非常自然的。對於個人來說,想變得富裕,不就是得開源節流,多賺錢少花錢嗎?那麽由小見大,一個國家想變得富裕,不也得這麽辦嗎?

但是當微觀尺度放大到宏觀尺度,事情就不一樣了。貨幣本身並不是財富,商品、服務和不動產等等才是真正的財富,貨幣只是支配他們的工具。

在微觀尺度,一個人能獲得的貨幣相對於社會流動的貨幣總額來說一定是很有限的,所以一個人積累貨幣的行為不會引發社會環境的太多變化,那麽對他來說,錢多就等於能支配的財富多,這是沒問題的。

但是到了宏觀尺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貨幣的意義就不一樣了。國家真正的財富,是國民所能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和,而不是它擁有的貨幣。如果一個國家只能產一百噸鋼,那麽政府就是投入再多的貨幣,也買不來二百噸,只能讓鋼價暴漲罷了。想要結結實實變強,還是要發展工業才行。

歷史上,西班牙就生動地表演了一個反例。這個國家征服了新大陸之後,掠奪回了大量的金銀,從而一躍而成歐洲的頂級列強之一,但是最初的一段刺激過後,就暴露出了後勁不足的問題。因為西班牙王室只是揮舞著金幣銀幣買買買,並沒有支持本土的工業發展起來,反而跟儒家士大夫有同樣的毛病,鄙視從事基礎工作的工匠。這倒也罷了,關鍵的問題在於大量的貨幣造成了西班牙國內的通貨膨脹,物價騰高,手工業失去了競爭力,讓更有競爭力的國外商品趁虛而入,最終培養起了英國、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區的工業。

當然,重商主義理論是錯誤的,但不代表它無法起到正面作用。對於更多的國家,奉行重商主義使得他們有意識地推動國內工商業發展,而適量的貴金屬流入也確實有利於經濟的活躍。

後來成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在最初也施行過重商主義政策,但隨著本土工業和經濟的進步,當精英們開始對經濟理論有更深的了解之後,便開始反思這種政策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說,重商主義政策逼反了北美十三殖民地)。

其中,以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最有影響力。這一理論指出,政府的各種經濟管制政策只會妨礙經濟發展,若是完全不管,市場反而自己就會達成最優化配置。在這一理論指導下,英國人開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提倡(強迫)其他國家和自己一樣,降低關稅壁壘,促使貨物和資本自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