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南下:離島(第2/3頁)

潘學忠在海圖上標記了位置,不得不再次為東家們所繪制的海圖的精確感到驚訝,但也不禁產生了一絲疑問:沒聽說他們之前來過廣南啊,這圖是怎麽繪出來的?

不待他的疑問發酵,旁邊的韓松就感嘆地說道:“西邊過了那些島就是伶仃洋了啊,可惜小文被朝廷召回去了,不然該帶他來看看……算了,打出信號,還是2112陣型,我們去北邊那座大島周邊一轉!”

準尉們立刻去操作了,片刻之後,寒露、霜降兩艘星火級一馬當先,帶領艦隊往香港島北部的狹窄海灣駛了過去。

艦隊來香港考察,自然是出於與考察金廈同樣的目的:尋找一個在南海的落腳點。

廣東這邊,地勢封閉適合防守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海洋部相信英國人的眼光,直接就來了香港島附近。不過當前的香港比廈門還不如,幾乎沒有人煙——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為伶仃洋上最大的幾個島之一,還是有一些人在此落腳甚至定居的。但是金廈周邊至少還有一個陸上的同安縣可以作為人口和物資的來源,而現在香港周邊的大陸上卻沒什麽人,要到北邊的東莞縣才能有比較密集的居住區,開發難度遠高於金廈。

韓松圍島轉了一圈,基本上就給這裏判了死刑,然後又帶隊繞過大嶼山,一直向西,渡過伶仃洋,到了西岸,也就是後世的珠海澳門一帶。此時天色漸晚,於是他們找了個小海灣停泊了下來。

這時候,海圖就與實地產生了較大的區別——此時的伶仃洋要比後世的珠江口大得多,後世珠江三角洲大面積的陸地此時尚未沖積出來,大海幾乎一直延伸到廣州,西岸的珠、澳一帶的地形也和後世不太一樣。

不過,西岸好歹是有不少平地的,總比全是山的香港要好一點,至少艦隊能在這裏找到幾個小漁村,並與他們交易換些新鮮食材和飲水。據本地人所說,偶爾經過這裏停靠一下的海船還是挺多的,這讓韓松的印象好了一些。此時伶仃洋西岸一帶歸屬於香山縣管轄,而香山縣是個比較年輕的縣,設縣剛過百年(這算是非常年輕了),前身不過是個駐軍的水寨,到現在人口也不多,沒什麽存在感。

艦隊停泊了一晚,沒出什麽大事,第二日便往東北去了寶安鎮,也就是後世深圳寶安區附近,這倒是個意外的好地方。

寶安鎮前身是唐時的寶安縣,後來寶安縣改名東莞縣,再後來縣治遷去了北邊的莞城,便把寶安鎮留在了這裏。雖然不再是縣治,但寶安鎮兩山夾一灣,地理特征明顯,是廣州前往東南的航路的地標,又是軍隊的一處駐紮地,所以還算繁盛,應該說是伶仃洋周邊最大的人口聚居區。

遠洋艦隊到達了這裏,發現這裏五臟俱全:既有城市、旅舍,又有充足的食品和物資供應;碼頭設施比較完善,停泊烈焰級毫無問題,甚至還有一處小規模的造船場;鎮中還有不少商鋪,大多是本地商號的分號,但也有一些來自福建甚至江南的商家;鎮外山上有佛寺道觀,海邊有媽祖廟;周邊開發程度比較高,既有農田、林場,又有鹽、珍珠等海產,人民生活水平不低。

停泊的時候,狄柳蔭派人下去考察了一番,對這裏很是滿意,之後高層們商議一下,便決定:不去廣州了,就在此地完成交易,然後繼續南下!

這個季節北上廣州,是既逆風又逆水,靠風帆行駛起來費時費力,且淺灘暗流眾多,一不小心就得出事。所以就在寶安就地解決吧,反正在廣東這邊需要交易的東西並不多。

艦隊打出東海國和兩位伯爵的旗號,遣章愷去鎮上拜了碼頭。寶安鎮上連個九品官都沒有,哪裏見過這樣的架勢?當即不敢怠慢,滿鎮有頭臉的人物都出來迎接了。

這可就令股東們苦笑不得了,韓松和李濤緊急換了身禮服,下岸應和了一下,然後就讓狄柳蔭去前面頂上去了。

“這倒也方便,正好可以順便把商務處理了,料他們也不敢坑害‘大宋官軍’吧?”回到船上的李濤說道。

“誰知道呢。”朱龍草聳了聳肩,“說不定他們見是‘官軍’,反倒要宰一刀呢?算了,我也去看看吧。”

艦隊沒有去鎮裏擾民,而是擇了一處清凈的港區泊下,用隨船帶的鐵絲網和帳篷搭了一處營地,讓船員們輪番休息。

大部分船員都是第一次到這麽南的地方。他們在本土上船的時候,天氣已經相當有寒意了,當初聽說廣南氣候四季炎熱,還不敢相信,直到一路南下越來越溫暖,現在到了陸地之上,感受到冬月間仍然如夏日般的高溫,才不得不相信這世界真的如此奇妙。

為了給本地居民留個好印象,軍官們對紀律進行了嚴格的管束,把士官、海兵和雇傭水手混合編成小隊,必須按小隊共同出行,相互監督,不得生事。出身本土的水兵還好說,但沿途雇來的水手散漫慣了,對這樣嚴苛的紀律很不習慣,但看在提前發放的豐厚的生活費上,還是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