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南下:龍牙門

1263年,11月7日,大雪10日,馬六甲海峽。

遠洋艦隊在普利安哥完成貿易後,與薛如光等當地唐人互贈了紀念品,便繼續出發南下。又在海上漂泊了幾天,於今日便進入了馬六甲海峽,到達了後世新加坡附近的海域。

馬六甲海峽地處熱帶,位於所謂的“赤道無風帶”,風力微弱,只有一點從北邊乘勢刮過來的殘余的北風;同時它的東入口一帶海域支離破碎、群島星羅棋布,即使在後世也需要小心應對,更別說現在了。所以韓松沒有貿然闖過去,而是聽從陳阿貴等向導的經驗,老老實實沿著海岸附近已經被前人探出來的航路前行。

須久過後,終於在左前方看到了兩個小島,他把陳阿貴喊到艦橋上,塞給他一支望遠鏡,後者小心翼翼地捧著往前面一看,然後歡呼道:“沒錯,提督,前面就是龍牙門了!”

隨著他的呼喊,船上的海員們也紛紛朝前方眺望了起來……到了這裏,他們便在海上行了萬裏之遠,這在幾年前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不少人看著大陸,激動地大呼小叫起來。

韓松看著前面的兩個小島,心情同樣激動,幹脆三下五除二攀上了主桅的望鬥,俯瞰起了整個新加坡島,甚至不禁呼喊了起來:“新加坡……不,龍牙門,我來了!”

東海海軍在他手上,從無到有發展壯大,如今,他真的帶領一支艦隊訪問了馬六甲海峽,這是他前世都未曾完成的壯舉啊!

新加坡的戰略地位自不必多說,此地控扼馬六甲海峽的東大門,甚至可以說把整個世界的東西方航路都控制在了手上,重要性再怎麽強調也不為過。不過當前的國際貿易並不如後世那般繁榮,此地的地位也就沒那麽重要。

不過出乎東海人意料的是,在這個時代,新加坡島上已經有人居住了。馬來土著不多,只有一個叫‘單馬溪’的小部落,反倒唐人不少——論生存條件,這個島並不太好,所以土著並不往這邊跑,而來往此地的唐人商船見此地地處要沖,自然而然地就在這裏居住繁衍了起來。看來,後世新加坡多華人,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真正的自古以來了。

當然,現在新加坡的唐人數量,自然不能與後來相比,總共也就幾百人吧。他們絕大部分都聚居在島南端,也就是與後世聖淘沙島相對的那一片區域。此地是進入馬六甲海峽的主航道,因出口處有一塊巨石如牙齒狀高高豎起而得名“龍牙門”——也不盡然,根據《諸蕃志》《島夷志略》和後來的鄭和航海圖記載,馬來半島上還有很多以“龍牙”開頭的地名,如“龍牙菩提”“龍牙犀角”“龍牙交椅”等等。看來,這個“龍牙”要麽是土語中常見的詞根,要麽是當地人或唐人對整個馬來半島的稱呼,也可能是兩者兼具,以它瘦長的形狀來看,倒也貼切。

在現在,“新加坡”之名尚未為人所知,反而“龍牙門”在海商中頗有名氣。此港規模不大,依托一處平坦的天然石巖鋪出去了幾道棧橋。就這個時候,港中已經停泊了幾十艘商船,既有中式帆船,也有阿拉伯式的三角槳帆船,還有一些本地船只,不過都不算大。嗯……南洋本地船型雖然在後世名聲不顯,但以韓松等人的專業目光來看,其實設計得頗為合理,船身修長,艏部是尖銳的三角艏,一根或兩根桅杆,中式硬帆與軟布帆混用,只是小了點,不然應該是一型不錯的船。

艦隊進入了這段狹窄的水道,小心翼翼地騰挪著。還好,這邊時常有大型廣船經過,港裏早就做好了準備,幾艘劃槳船靠了過來,表示可以拖船入港。

船隊與他們討價還價了一番後,讓他們先把逐日號拖進去。槳船嫻熟地接過繩索,將這艘大船一點點拖向棧橋。與此同時,逐日號上的人也沒放松了警惕,大炮裏裝上了彈藥,直直對著對此一無所知的當地人,旁邊的追雲號和幾艘星火級也戒備地盯著他們。

還好,他們也沒鬧出什麽不該發生的事出來,順利把逐日號泊入港中,然後又是追雲號。另四艘星火級行動靈活,自己就能停進去。

隨後,按慣例是狄柳蔭先帶人下去交涉。

棧橋上有牙人正在觀望,見他們下來,便迎了過來。

這個牙人四十多歲,留著發髻戴著頭巾,是典型漢人的標志,但衣著卻適應當地氣候剪裁得更短更寬松,皮膚也明顯要黑一些。他走到狄柳蔭面前,主動一行禮,用福建口音濃重的官話說道:“在下梁存忠,祖籍漳州,打小便在南洋闖蕩,於此地人情風土頗有了解。公子可是東海國人?可需在下做個引路人?”

狄柳蔭驚訝了起來:“你怎麽知道我們是東海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