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另一個世界:羅衛(第2/3頁)

畢竟貿易首先是人類活動,然後才是物資流動,所以沖古剌和羅衛這兩個有“人的優勢”的地方,就自然發生了聯系。

而兩地之間的交通條件還算不錯,大部分路程可以通過內河水路運輸,中間翻山越嶺的時候又有一段自然山谷,總體來看並不算太費力,所以經年累月下來就成了一段成熟的商路。

來自印度和大食的商船在羅衛大量停靠,與本地坐商完成交易後,不再東行而是就此返回。而所謂本地坐商成分很復雜,既有真正的本地人,也有相當多的外來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和華人。他們用東方貨物或貴金屬購買西方貨物,將貨物向東運輸到沖古剌地區,在那邊售出或換回東方貨物,再運回羅衛。這條路線在中古時代長期興盛,直到後世航海技術發生了進步並且有了歐洲殖民者的介入,才被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路所取代。

冬季盛行北風,不但對於東方唐商來說是南下季,對於西邊的印度商人來說同樣是南下季。現在羅衛港中,就停泊著密密麻麻的印度商船,其中比較大的都是中式船只,之所以能看出是印度商船而非中國商船,是因為上面懸掛的不是漢字旗而是一些奇怪的圖案,或許這是他們從中國訂購的。剩下的大部分與之前在龍牙門見過的船只類似,都是尖船身配混合帆裝的形式,或許是這一帶的流行款式。

羅衛港也有自己的造船廠,規模不大,主要是給過往商船提供修理服務,也有自產業務,生產的就是後面這種本地船只。客觀來說,這樣的小船設計很合理,用的又是熱帶優質木材,其實頗有可取之處。

……

“城墻又是木制的,太弱,形狀也太簡單,沒什麽可說的。但是外圍各家都有自己圍墻,這就有些麻煩了。”

“河口還算寬闊,但稍往上遊一點就水量驟減,海船通行不了,看來想擴大控制的話,得就地收集一些內河船才行。”

“這麽看的話,我們可以現從這個羅衛搞起,北邊的沖古剌先放一放。這樣先只對外國人收稅,就不容易與國內勢力引發連鎖反應了。

“但羅衛是不是離本土太遠了點?這可是印度洋,在南海另一邊呢。”

“沒什麽,反正都是乘季風過來,一年一趟,早個晚個十幾天航程也沒多大區別。”

“有道理,既然如此……不知道北邊的道路是個什麽情況,沿途的叢林危不危險,要是路況好的話,就可以走陸路去沖古剌了。不然羅衛的船走海路去那邊的話,得繞過大半個半島,足有一千海裏航程,都能從本土到廣州了,更別說風向還不會配合了。”

“單看距離是不長,但就怕沿途的蚊子,之前在馬六甲那邊見到的那些烏泱烏泱的蚊子,可嚇死我了。有它們在,多少兵也不夠填進去啊!”

“是啊,還是一步步來吧。”

既然已經把龍牙半島視作碗中的肉,那麽韓松和李濤二人到達羅衛之後,便自然地開始評估起這座城池的戰略地位和防禦條件來。

羅衛也是一個河港,不過由於水量不大,只能在出海口附近停靠,所以城市也接近海邊。但鑒於河水經常泛濫,所以城址是在一處高地上。該城理論上歸屬於南邊的蘇洛鬲國治下,但實際上由於它地處沙裏(羅衛西北邊的一個城邦)、蘇洛鬲、沖古剌三個邦國之間,又有大量外來強人居住,所以處於事實上的自治狀態。

城裏也有一個當地酋長,名曰“羅隆王”,名義上是本城的統治者,但實際上幹不了什麽屁事。他會對商人收取少量的稅賦,維持一支約三百人的衛隊,這在龍牙半島的土著中算是相當大的一支武裝力量了,但訓練度低,基本沒什麽用,也就嚇阻一下小海盜、維持一下集市秩序罷了。此城更大的防禦力量,是本地的商人們,他們自募保鏢,自建屯堡,真有大規模海盜來襲的話,往自家屯堡裏一躲,海盜們便無可適從了,總不能一家家打過去吧?

而在軍頭們不懷好意地打量著這座城市的同時,狄柳蔭又例行公事地進到了城中,了解一下當地的市場行情,易手一些貨物,順便打探一下情報。

羅衛城墻很是簡陋,但是城內的文明狀況明顯要比周邊地區好很多。裏面有很多石質建築,其中最高大的那幾間都是宗教場所,與中國和本地風格都不一樣,大概是印度人造起來的。只是城裏的規劃得很亂,建築都是隨便建的,道路適應建築物彎彎曲曲的,而且臟亂差得很,顯然這裏根本沒什麽市政工作。

如今是貿易旺季,城中人頭攢動,各類異形交通工具和異域人種來來往往,其中不乏狄柳蔭已經十年沒見過了的印度和黑非洲兄弟,令他倍感親切。不過護衛他的水兵們就沒這個余裕了,不時皺著眉頭揮散傳來的濃厚體味,鄙視且警惕地看著這些番人,手掌來回擺動的時候不經意地滑過腰間的手槍——這倒不是怕城中人圖謀不軌,而是怕躲在街角的小賊趁不注意過來把它給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