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銀行學(第2/3頁)

道理畢竟是相通的,孫沁容在商場上浸淫多年,對相關知識也有所體會,因此在祝小月深入淺出的講解下,很快就領悟了金融行業的神髓,將訣竅道明了出來。

哎呦不錯喲,這個真的是能賺大錢的啊!

祝小月拿了一片薄薄的香木書簽夾到了書裏,清脆地笑了兩聲,說道:“如何,姐姐心動了?嘛,我看,這行當要是姐姐不做,還有誰能做?咱東海國的首家私營銀行,非孫家莫屬了!”

孫沁容刮了她一下,說道:“是有些意思,不過我還得謀劃一下。月兒,你家不準備也開一家?”

祝小月無奈地揮揮手:“別提了,我爹那老古董的性子,貸款都不肯多貸幾筆,還敢開銀行?這財就只能讓姐姐發去了。”

“是這樣啊?”孫沁容做出一副失望的表情,過了一會兒,又想到了什麽,問道:“月兒,你說,這麽賺錢的行當,上面的東家們為何要放開讓民間來做呢,自己包圓了不好麽?”

“呃……”祝小月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時也想不出合理的解釋,但她一向尊崇並信賴股東們,於是毫不猶豫地答道:“自然是東家們不願意與民爭利,於是就放開了讓大家來做呢!你看,這不是都把訣竅印了出來,敞開了讓大家學嗎?”

孫沁容一愣,但又點點頭,好像也就只有這麽解釋了啊。

實際上,不光她有此疑問,大會裏不少股東也有類似的疑問——銀行業這麽暴利的行業,為何要對外開放,自己壟斷了不好嗎?再說了,讓民間去搞私營銀行,不怕搞出一堆金融隱患來嗎?

但以孔嘉誼、周弘文等人為首的金融系統,之所以倡導“體系開放”,正是出於維持金融穩定的考慮。

金融體系,本質上是基於“信用”的一個體系。而“信用”這個東西,雖說無實體看上去虛無縹緲,但實際上是可以用數字確切地量化的——你有多少信用,就體現在別人願意借給你多少錢上。

前面說了,金融體系有放大作用,可以把一塊銀元變成兩塊、五塊、十塊來用,等同於憑空變出了新的貨幣。但是,這個體系只是“手段”,把信用變現才是“本質”——你能把一塊變成十塊,本質不是因為你用了什麽什麽金融工具,而是因為其它人對你有足夠的信賴,使得你能這麽極限操作而不用擔心別人來擠兌你。相反,若是你信用不足,只有一塊銀元卻硬要印出十塊錢的紙鈔來用,呵呵,歷史上的諸多實例等著你呢。

所以說,“信用”可以如同金銀一樣,當作貨幣來用,但同時它也如同金銀一樣,數量是有限的,是需要經營和挖掘的。一個社會金融體系的根基,就在於“信用”的多少上。東海商社固然可以壟斷銀行業,但它作為一個實體的“信用”也是有極限的,不會因為壟斷就變大。如果強行壟斷,那麽要麽在社會需要流動性的時候無法提供充分的信用,要麽因為投放流動性超出了限度而影響了金融穩定,總之是在刀尖上跳舞很不牢靠。

而允許私營銀行,實際上就是允許商人把自己的“信用”轉化成貨幣,投放到市場上。他們吸納一塊錢的存款,放出兩塊錢的貸款,看似是憑空多放了一倍謀取了暴利,但實際上並不是“憑空”放出去的,而是以自己的信用和財富為抵押放出去的,是有穩固根基的。而且,如果私營銀行足夠多、競爭足夠充分,貸款利率也會因此下降,“暴利”也就談不上了。

這個時代,沒有發達的傳媒,沒有詳實的社會信用系統,失信行為幾乎得不到懲罰,但這卻反過來強化了信用的重要性——只要一家商行成功建立起了信譽,那麽在這個野蠻叢林般的商場中就會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別人會優先與你做生意,財富滾滾而來。相反,沒有名號的商人則寸步難行,除非你拿著真金實銀開路,否則難以找到願意與你合作的生意夥伴。像孫天和、謝國明這些把一個名字傳承幾代的商家,就是因此而產生的。

而像他們這樣的商人,在東海國卻不止一家。可想而知,這些商人所擁有的“信用”是一筆多麽巨大的潛在財富,甚至比他們真實擁有的家財還要多,就如同一連串未曾開掘的金礦一樣!但是,這些金礦,卻不是外人能采掘的——如果你強占了某家的家產,他家的生意夥伴難道會和以往一樣信任你嗎?只有允許他們開辦自己的銀行,才能將這些金礦開發出來。

有了他們的參與,顯然比東海商社單打獨鬥建立一個銀行體系要快得多,而且也要更穩固。有了更充足的“信用”基礎,便可以使用更高的準備金率,五家兩倍杠杆顯然要比一家十倍杠杆更保險。至於卷錢跑路什麽的,呵呵,這些傳承數代的商人對自己的名聲可比那點錢珍惜多了,而且準備金都存在聯儲局裏,存貸關系都記錄在案,能卷什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