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共克時堅 完 砥礪前行(第2/3頁)

“為了盡可能減少空間占用,我們用了一台新型的三缸機和鍋爐,放在底艙中央。實際上由於替代了一部分壓艙石,所以這台機器的占用比想象中的小多了。這艘船原本的載重量是四百噸,現在扣除煤炭只不過降到了三百,影響可以說很小了。倒是螺旋槳有些麻煩,得從龍骨穿過去,加固結構廢了好一番功夫。”王世明自豪地介紹著。

關大富似懂非懂地跟他進入了這艘船的動力單元中。

這個動力單元要比江級上的小巧的多,位於底艙中央,還占據了上層的客貨艙的一部分。由於這艘順風級是木龍骨,所以不得不用了格外的鐵框架進行加固。煤艙就設置在動力單元兩側,既是為了隔音隔熱,也有一定的減震作用,不過容積並不大。

“咦,這台鍋爐,和之前的溫泉系列大不一樣啊。”

“哈哈,關少校識貨啊。”王世明得意地拍著這座一人多高的新型鍋爐,“這是一台原始的水管鍋爐,雖然因為工藝問題只能用粗管子,但也足以把蒸汽壓力提高到半兆帕,在船上這可是個大突破啊。”

這台鍋爐並非常見的圓筒形,而是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形狀。關大富對此可能不明所以,但如果後世人看到它的內部結構的話,就會發現裏面和太陽能熱水器很像。也就是說,內部上方有個橫置的圓筒形的蒸發容器,底下一左一右有兩排斜置的水管,整體形成“只”字形,就像兩個太陽能熱水器組合到了一起。這種構型使得斜水管在一面受熱時內部產生溫差,進而產生自發的冷熱水循環,熱水上升,冷水下降趨近受熱面,從而能有效地利用外部熱能。這台實驗鍋爐就是利用了這樣的原理,用一個頂置的大圓筒和兩排斜水管構成了一套高效的蒸發系統。煤炭在只字底部燃燒,使得水管內的水高效地變成壓力更高的蒸汽,從而可以更高效地推動蒸汽機。

這些細節關大富不知道,但他作為江級的艦長,惡補了一系列熱機知識,對於“0.5Mpa”這個壓力意味著什麽是很清楚的:“半兆帕?那豈不是甚至足夠推動復脹機了?”

歷史上蒸汽機最重要的改進之一就是復脹化。蒸汽機的原理是高壓蒸汽進入氣缸推動活塞做功,而這些蒸汽排出氣缸之後仍然有一定壓力,若是將它引入另一個氣缸,豈不是就能再次做功了?這便是復脹化。當然,理論是很清楚的,想實用化卻不容易,問題的關鍵在於第一次進入氣缸的蒸汽壓力要足夠高,排出之後才能仍然保有足夠的壓力再次做功。之前東海產的船用鍋爐只能產生0.2Mpa出頭的蒸汽,這就差點意思,而現在能達到0.5Mpa,復脹蒸汽機就有實現的可能了。

王世明見關大富接上了茬,覺得找到了知音,非常高興,當即就把他帶到了鍋爐房後面的機房,將一台新銳的立式三缸蒸汽機展現在了他面前。

這台蒸汽機外表看上去也沒什麽特別的地方,三個氣缸位於頂部,通過豎向運動的連杆-曲軸驅動位於底部的傳動軸,各類閥門和與軸聯動的操縱杆倒是更復雜了,不過一時也看不出什麽端倪。所以關大富看了它,倒是沒有太過驚奇:“嚯,看著精神啊。這氣缸大小和洪流280的差不多,也是400mm級的吧?怎麽工作的,有多少功率?”

一串問題拋來,王世明不煩反喜,一個個講解道:“邊上的兩個確實是400mm的,都是雙動的,實際上如果把它倆單獨拿出來,就是一台雙缸雙動的洪流-265了。這台機器的關鍵是中間那個缸,內徑反而要小一些,只有300mm,這樣橫截面積就是其余兩個缸總和的三分之一了。高壓蒸汽過來之後,首先進這個小缸,做功之後排出去,大約還剩三分之一的壓力,緊接著分流進旁邊兩個缸再次做功,輸出相等的扭矩。如此就實現了一股蒸汽兩次做功——這便是革命啊!

嘛,論起功率,這個系統也就90千瓦,比之前的洪流260還差一點,但耗煤量只有一半,前景可是大不一樣了。可惜鍋爐壓力還是不夠,最終出口的氣壓只剩一點點了,不然還能再脹一次,那可就更了不得了。不過這也不錯了,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可要不得,而且出口壓力低也就更容易冷凝,到時候在海上獲取淡水也就更容易了。”

在有了羅氏動力機械這個競爭對手後,澎湃動力也不敢怠慢,把幾年研究的技術儲備一下子掏了出來,搗鼓出了這台實驗復脹三缸機。至少在性能指標上,這台機器實在是令人驚喜,如果能成功應用,必將再次革新動力機械的市場。陸上應用暫時對效率還不太敏感,而海上更追求這一點,所以設計運輸船的時候,首先就把它放上去試用了。當然,光有了指標,若是可靠性不行那也白搭,所以還是得多多檢驗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