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5頁)

“呃,抱歉,”小纓說,“我的報告還沒結束。”

林若平有些吃驚地回過身來。

“可以再給我幾分鐘嗎?我的報告現在才開始。”小纓注意到台下又微微騷動起來。

林若平恢復冷靜的面孔。“難怪我覺得奇怪,你的題目是‘伊斯特街謀殺案解密’,跟你方才說的內容不太切題。那麽,你接下來要報告的想必是針對伊斯特街謀殺案的了?”

“沒錯,”小纓的視線轉向台下的聽眾,“林若平老師上次說的故事的確蘊函了我剛剛所報告的哲學思想,不過這些弦外之音其實正是老師埋下的線索,一個可以用來破解伊斯特街謀殺案的線索!”

“請你繼續報告。”林若平微笑說道,退回自己的座位,坐了下來。

小纓做了個深呼吸。“在先前的邏輯課上,若平老師教過我們很多批判性思考的技術,在面對一個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只有‘提供一個最佳解釋’,還有另一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即證明‘問題本身是錯誤的’!這意味著,問題本身已經預設了某個或某組錯誤的前提,使得這個問題變成‘不該問的問題’。

“在伊斯特街謀殺案當中,讀者們便是陷入了‘尋找一個最佳解答’的迷宮中。從而走進了死胡同,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件謀殺案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你說這件謀殺案是一個錯誤的問題,是什麽意思呢?請你再解釋一下。”林若平在台下問道。

小纓握緊了麥克風。“上周末我一直在準備今天的報告,原本我打算針對伊斯特街謀殺案提出我自己的破案解答,因此去圖書館找了很多資料。我找了有關世界懸案的書,也找了密室殺人的書,希望能夠查到關於此案更多的細節。沒想到,我卻發現了一件令我吃驚的事!

“根據《紐約時報》在一九二九年三月十日以及十一日的報道,當時美國紐約市發生了一件跟伊斯特街謀殺案一模一樣的案件!經過我的仔細查詢,反倒是伊斯特街謀殺案根本未曾出現在英國犯罪史中!我仔細對照這兩樁案件的細節後,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伊斯特街謀殺案是依據紐約這樁案件所虛構出來的!請各位看底下這個表。”小纓點了鼠標,幻燈片切換到下一張。

投影幕上清楚地呈現出了一張表格(見下表)。

小纓的右手指著幻燈片上的表格說道:“從這個表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伊斯特街案的‘案發日期’是將紐約案的日期顛倒過來。‘受訪日期’指的是後來探長在廣播裏談論這件案子的日期,也是將真正的日期顛倒過來。另外,‘伊斯特’──East,是取自真正案發地點的‘東邊’之英文發音;洗衣店的門牌號碼──十號,則取自四號的中文諧音。至於‘艾曼紐洗衣店’的發音則來自avenue──大道──這個英文單詞。伊斯特街案故事中的人物名全取自紐約案中人物的‘名’,而非‘姓氏’。也就是說,伊斯特街案中作者刻意將名全當成了姓在使用,並且完全不提名字。一般英文小說中提到角色時都是用姓氏來稱呼,因此一開始在聽這個故事時,我就感到很疑惑——愛德華、亞伯等稱呼在習慣用法中應該是名,而不是姓——作者卻把它們當成姓氏使用。殊不知,這之中暗藏了玄機。

“在伊斯特街謀殺案中,除了上述的變更外,唯一不同的就是虛構了三位名偵探的調查經過,其余部分跟歷史文獻記錄完全一樣,包括警方的推測和討論。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倫敦市的伊斯特街謀殺案根本不存在,它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案件,根本不是現實中發生過的罪案。要我們把它當成一樁真實的罪案來破解,這等於是要我們去解一個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問題。

“伊斯特街謀殺案的故事結尾正是做了這種暗示——故事中的一切是虛構的,就如同我先前的比喻,要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求真相是沒有意義的。若平老師巧妙地運用形上學的含義來暗示破案線索,這正是這個故事高明之處。

“簡單地說,我用了‘取消問題’而非‘尋求最佳解答’這種方式來回答伊斯特街謀殺案這個謎題。本案在此宣告偵破,沒有兇手,沒有真相,從頭到尾都是一場騙局。”小纓放下麥克風,走下講台。

這次,台下響起比方才還要熱烈的掌聲,簡直要把整個教室掀翻,足足持續了一分鐘。

小纓回到座位上,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旁邊的男生目瞪口呆地看著她。

她其實很緊張,生怕自己出錯——還好,一切都結束了。

林若平上了講台,眼神中帶著笑意。

“非常感謝小纓精彩的演說,”林若平道,“我必須說,她全部都說對了。她不但是個哲學家,也是個優秀的偵探,識破了我設下的陷阱。原本我還怕這個問題太難,沒有人解得出來,沒想到真的有人辦到了。小纓完美地運用了之前上課時教過的批判性思考技術——不死背,而是活用,這才是真正地將邏輯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