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2/3頁)

“老師。”浜中扔掉煙頭,滴溜溜地轉著眼睛,“您誤解我了。”

“什麽?誤解?”

“其實在來這裏之前,我就發現了這一巧合,準確地說,是在京都三條大橋站前喝咖啡的時候。老師您也記得吧?我去附近的書店走了一趟。我是去查即將前往的藤村進的故鄉,即鳥取縣竹田村在地圖上的位置。翻看地圖時,我注意到老師所說的東經135度線。然後,我又想尋找之前去過的木津溫泉的位置。結果,我有了和老師完全相同的發現——五個村、奈具神社、明石、友島都在東經135度線上。接著,我又察覺到北緯35度線。地圖上明確標示出,在您剛才提到的西脅的比延,有一座東經135度線和北緯35度線相交點紀念碑。”

“地圖上會標出這個?”

“我查看的是只包含近畿、中國地區的詳細地圖,所以連這座紀念碑都標了出來。”

“你真的是那個時候才發現的?”伊瀨直勾勾地看著浜中,試圖捕獲他表情的變化。但從他的臉上看不出他之前的那番話到底是真是假。

“當然,我那時候才第一次發現,之前完全不知道。”浜中一臉嚴肅地強調道。

“那我問你,你為何一直瞞著我?你發現這件事之後為什麽不立刻告訴我?”

“因為我不想讓老師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怎麽會誤解?事實就是事實。不過,想到自己可能被人暗中操縱,我的確會很不舒服。”

“就是啊。所以我才躊躇不定,不知道該不該對您說。也許我也在等待老師能自己發現吧……”

“浜中君,我們的旅行策劃到底是誰做的?”伊瀨的質問切中肯綮。策劃“探尋偏遠之地傳說之旅”的人物才是關鍵。東經135度線和北緯35度線不僅將他們的一連串旅行地點聯系起來,而且也與那幾起兇殺案密切相關。

“我之前說過了,是我策劃的。”浜中勇敢地承認。說他勇敢,是因為看他的表情,似乎正在承受極大的壓力。

伊瀨斷定事實絕不是這樣。浜中如此回答,只不過是看穿了伊瀨已經起疑,於是想竭力包庇某人。浜中包庇的人應該是出版社的上司吧,或者是操縱這位上司的第三者。承認策劃出自自己之手時,浜中的表情其實相當痛苦。誰都看得出來,旅行計劃的制定者同兇殺案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果浜中能透露這個關鍵人物的名字,那如今迷宮般復雜難辨的局面就會立刻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真的是你嗎?”伊瀨狐疑地確認道。

“是的。之前我去老師家約稿的時候就說過了。”浜中還在撒謊。

“好吧,算了。”伊瀨不想再逼問浜中了。

伊瀨覺得不得不為某人背黑鍋的浜中很可憐。無論怎樣追問,他都不會說實話的。與其這樣,不如自己親手把這個人揪出來。這樣做,比硬從浜中口中問出話來更有意義,自己也能好受一些。

不過,要做出準確的判斷,就必須不斷觀察浜中的表情。

“讓我沿著經緯線到處跑,簡直是把人當猴耍啊!”伊瀨故意說出這句話,以便觀察浜中的反應。

“可是,老師,您去過的那些地點都是有名的傳說地,各地的傳說也都有共通點,不是嗎?浦島、羽衣、白鳥傳說——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這些傳說的流傳地。民俗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傳說都是同根同源的。”浜中理直氣壯地說。

“唔。”伊瀨預感浜中又要開始發表長篇大論了。

“您也知道,木津溫泉附近的網野神社是浦島傳說所在地,而網野神社以東不遠的奈具神社是羽衣傳說所在地。羽衣傳說源自位於東經135度線上的比治山的真井。網野神社的神官說過,坪內逍遙先生曾據此創作了一部名為《墮天女》的新舞劇。沿東經135度線往南,在明石附近的神吉村同樣有羽衣傳說流傳,《增補播陽裏翁說》這本書裏就有記載。眾所周知,羽衣傳說最典型的流傳地當屬三保松原,而三保松原在北緯35度線上。沿北緯35度線往東是千葉縣館山,我陪老師去那裏的時候,向您介紹過景行天皇皇後的傳說。我認為這一故事源自白鳥傳說,即某個蛤蜊變成白鳥的打漁豐收傳說。後來我還聽說,位於千葉的千葉公園也是羽衣傳說所在地。不過,那裏離北緯35度線還有一段距離。

“沿東經135度線南下,在淡路的巖屋,有伊邪那岐命【33】隱居的洞窟。那一帶還流傳著眾多海洋族群的傳說,這些傳說有一個共通點——基本都是講述從海底采得珍珠,或是出海打漁大獲豐收的。之前提到的景行天皇皇後的傳說也是關於打漁豐收的,所以是同系統的傳說。傳說中皇後居住過的浮島宮就在九重站附近。那裏在古代還是一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