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巖架只有那個面包托盤那麽寬……

1925年3月底,另一趟列車沿著窄軌鐵路從烏煙瘴氣的加爾各答駛往7000英尺高的大吉嶺高山。在這輛火車上,我終於有時間在我們出發之前,好好回想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這好幾個月的繁忙時光。

1925年1月初,我們三個人返回蘇黎世,去探訪喬治・英格爾・芬奇,此人可能是除理查・戴維斯・迪肯之外,英國還在人世的最好的登山者。

1922年,芬奇和馬洛裏、理查一起,也是珠峰探險隊的一員,和理查一樣,他的運氣也很差,得不到當權派的青睞——而且芬奇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不僅和喬治・萊・馬洛裏意見不和,而且還和整個珠峰委員會、登山俱樂部和三分之二的皇家地理協會成員關系疏遠。

芬奇曾在巴黎醫學院學習,但在這裏的學習時間並不長。後來,他於1906—1922年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求學期間轉而學起了物理科學,然後成了皇家地面炮兵的一位上尉,一戰期間曾在法國、埃及和馬其頓作戰。戰後,他大多數時間都在瑞士登山,他在阿爾卑斯山脈首攀的山峰數比珠峰探險隊其他精挑細選成員的首攀數加起來還要多。相比珠峰委員會的登山者和其他英國登山者,他更為了解德國的和其他全新的歐洲登山技術,可他並沒有入選1921年珠峰登山隊入選名冊,官方給出的原因是他的身體太差了。而真正的原因則是,盡管他是英國公民,還在一戰期間被授予炮兵軍官的勛章,可戰前戰後的很多年裏,他都住在講德語的瑞士地區,在那裏登山,所以他更習慣講德語,而不是英語。正如查爾斯・布魯斯準將對選拔委員會甄選人員的描述——“如有可能,他們,我們,都希望珠峰探險隊能成為老男孩俱樂部。我們自己稱之為‘BAT’陣容,即‘清一色的英國人’”。

據理查所說,布魯斯將軍是珠峰委員會的頭兒,1922年探險隊的領導,就連清一色英國人探險隊這個要求也是他提倡的,他曾經寫信給其他有可能成為委員會和探險隊成員(包括理查在內)的人,說喬治・芬奇是“一個故事大王,說話天花亂墜,根本不夠資格入選。每年2月1號刷牙,如果那天的水很熱,他還會洗個澡,否則的話就會等到明年這一天”。

然而,根據理查所言,在委員會清一色英國人的眼中,芬奇的主要罪名除了經常蓬頭垢面和奇怪的德國口音這些“不夠格”的地方之外,還因為喬治・芬奇不斷提出征服珠穆朗瑪峰的創新登山技術。皇家地理協會和登山俱樂部(在這一方面也包括珠穆朗瑪峰委員會)都不喜歡這種“創新”。他們認為老方法都是好方法:釘靴,19世紀樣式的冰鎬,為了在28,000英尺及以上海拔高度的零下溫度下保護登山者免受這種幾乎是非地球氣候的天氣傷害,使用一層層薄羊毛夾層。

理查說,這位成功的登山者芬奇有很多新奇的創新,其中就包括他設計並制造的一種外套,這衣服專為珠峰的環境設計,夾層裏填充的是鵝絨(而不是普通的羊毛、棉或絲綢)。芬奇嘗試了很多種材料,最後選定了一種很薄卻非常堅韌的氣球用織物,制造出了一種長大衣,大衣上有很多縫制出來的間隔空間,裏面填塞了鵝絨,從而把人類身體的熱量儲存在這些氣囊裏。在北極,鵝身上的鵝絨就是這麽給鵝保暖的。

理查解釋說,結果在1922年那次登山過程中,在海拔20,000英尺及以上的高山上,芬奇是唯一一個沒有被高海拔地區的狂風和嚴寒凍僵的人……

然而,雖然喬治・芬奇在以往的珠峰登頂嘗試中表現優異(1922年5月7日,他和小傑弗裏・布魯斯嘗試登頂,勇敢無畏卻沒有成功,那時他們創造了最高攀爬紀錄,不過這個紀錄只保持了很短一段時間),可他還是被擋在了1924年那次珠峰探險之外,究其原因則是芬奇提議並改裝了皇家飛行服務隊的吸氧設備,1922年和1924年,探險隊員都使用過這種吸氧裝備,而且效果非常好。(在1924年最後一次珠峰探險中,嘗試登頂時馬洛裏和歐文都攜帶了芬奇式吸氧裝備,不過修補天才桑迪・歐文做出了很多改裝,後來兩位英雄都失蹤了。)

芬奇的吸氧裝置在高海拔模擬室的實驗中,在艾格爾峰甚至在珠峰上都被證明效果顯著。很久之後,關於芬奇的吸氧裝置,珠峰委員會主管探險資金支出(與引資)的負責人亞瑟・希克斯給出了被多次引用的官方評價:“如果這種吸氧設備妨礙他們在沒有該設備的情況下攀登更高高度,我將非常遺憾。如果有人不吸氧就登不上25,000-26,000英尺,那他們就是一群不中用的東西。”

不中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