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高陵之燔(第4/4頁)

司馬遷又查火災原因,史錄中並沒有記載。只有董仲舒一篇文章談及這場火災,當時董仲舒歸居在家,聽聞此事,發了一篇議論,說此事是上天降災警示天子,應該誅殺僭佞貴臣,才能息天之怒。草稿才完成,被政敵無意中看到,偷偷竊走,密告給天子。天子拿這文章給左右大臣看,董仲舒弟子呂步舒當時在座,不知文章是出自老師,說此文大愚,言有譏刺。天子聽後命將董仲舒下獄,其罪當死,後又下詔赦免,董仲舒才保住性命,從此不敢再言災異。

司馬遷邊查閱史料,邊反復默誦那句“高陵上,文學燔”,始終查不出其中關聯,只得釋卷回家。

路上,衛真道:“這一年儒學才剛剛振興,帛書上那句卻說‘文學燔’,恐怕說的不是這一年的事情?”

司馬遷道:“如果竇太後沒有駕崩,儒學哪有可能振興?竇太後一生厭惡儒學,見當今天子有興儒的念頭,恐怕不會輕易讓其得逞。”

衛真瞪大了眼:“難道是竇太後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為防止天子興儒,燒了儒經?”

司馬遷點頭沉思道:“秦始皇曾焚燒諸子百家書籍,又頒布禁民挾書律。漢興以後,二世惠帝廢除挾書律,自此民間才可藏書讀書。竇太後駕崩之後,儒學日盛一日,天子又采納公孫弘建議,在民間廣收藏書,獻書於朝廷能得重賞,儒家古經價值陡漲,人人求之不得,哪裏再會有‘文學燔’?如果儒經真的被焚,的確只可能是在竇太後駕崩之前。高祖長陵這一年發生火災,一個月後竇太後就駕崩,恐怕並非偶然。”

“只可惜沒有真憑實據。”

“凡事再隱秘,總會有蜘絲馬跡留下,慢慢查尋,應會找出一些跡象。”

  1. 叔孫通:(?~約前194),秦末漢初期儒家學者,曾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詳見《史記·叔孫通傳》。
  2. 轅固生:西漢齊人,精於《詩經》,景帝時為博士,為人廉直。武帝時,以賢良征固,遭人讒忌,罷歸。曾正言教導公孫弘:“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參見《史記·儒林列傳》)
  3. 《史記·董仲舒傳》:“長陵高園殿災,仲舒居家推說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而奏焉。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於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