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術

《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這樣一則離奇的故事:

唐德宗建中(公元780年~783年)末年,有書生名何諷,在長安買得黃紙古書一卷。夜讀時,在書卷中得一發卷,長四寸左右,呈環狀,無端頭。何諷不知為何物,於是將其裂開。隨後,奇怪的事發生:斷處不停滴水,達一升多。

何諷怪而燒之,聞到頭發的氣味,化作白氣一股。

後來,何諷在一個夜宴上將此事告訴某道士,後者聽後大為扼腕:“你真是天生俗骨!白白喪失了羽化成仙的機會,但命運如此,奈何?”

何諷不解。

道士說:“我道門《仙經》中有記載,蠹魚(即書蟲)連續三次吃掉書頁中的‘神仙’二字,則化為你先前看到的發狀物,名為‘脈望’。入夜後,拿那發卷映照星辰,則仙人降臨,向其求丹藥,就著從發卷中滴落的水服下,即可羽化飛仙。這個機會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卻被你白白地浪費掉了。”

何諷再也沒心思參加什麽夜宴了,折回住處,取出古書翻閱,發現書頁間確實有三處字跡被書蟲啃掉。按前後文的意思進行推測,三處皆“神仙”二字。

可以想象,當時何諷有多悔恨。他坐在書房裏,對著那卷泛黃的古書發呆,直至天亮:“建中末,書生何諷嘗買得黃紙古書一卷,讀之,卷中得發卷,規四寸,如環無端,何因絕之,斷處兩頭滴水升余,燒之作發氣。諷嘗言於道者,籲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據《仙經》曰: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夜以規映當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還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時換骨上賓。’因取古書閱之,數處蠹漏,尋義讀之,皆神仙字,諷方嘆服。”

這是一個凡人因不博識而錯失成仙機會的故事。

神仙神仙,神與仙是不同的。神,是先天自然就有的;而仙,是人修煉而成的。具體地說,仙又分為仙人和真人,兩者也是不同的。所謂仙人,以長生不老為追求目標;而真人,則更注重精神的永恒和不滅。

關於成仙的方式,何諷後來自然了解了一二。但邂逅“脈望”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更多的時候,除了修煉,唐人關注的是與仙家有關的食物。前面的故事中,已經提到了靈芝。

代宗年間(公元762年~779年),有人在廬江縣山中發現紫靈芝,高達一丈五尺。還有一種螢火芝,又叫夜光芝。一株上結九朵,墜地如七寸鏡,產於句曲山(即今天的道教名山江蘇茅山)和良常山(茅山附近)。“其葉似草,實大如豆,紫花,夜視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竅洞徹,可以夜書。”

在神奇的句曲山,另產五種靈芝,據說吃後可直接成為仙界官員:第一種名龍仙,食之為太極仙;第二種名參成,食之為太極大夫;第三種名燕胎,食之為正一郎中;第四種名夜光洞鼻,食之為太清左禦史;第五種名料玉,食之為三官真禦史。

此外,還有一些隱秘的仙家草藥,在《酉陽雜俎》“玉格”一門中被提到:“鐘山白膠、閬風石腦、黑河蔡瑚、太微紫麻、太極井泉、夜津日草、青津碧荻、圓丘紫柰、白水靈蛤、八天赤薤、高丘余糧、滄浪青錢、三十六芝、龍胎醴、九鼎魚、火棗交梨、鳳林鳴醅、中央紫蜜、崩嶽電柳、玄郭綺蔥、夜牛伏骨、神吾黃藻、炎山夜日、玄霜絳雪、環剛樹子、赤樹白子、徊水玉精、白瑯霜、紫醬、月醴、虹丹、鴻丹。”

裏面的絕大多數,後人都是不懂的。

此外,還指出,如果世間人具有以下體貌特征即為仙相:白痣見於腹部、伏骨見於陰部、眼球中有綠筋、鼻上有黑中帶紅的山形鼓起……據說,這樣的人,可不學道術,更不用吃什麽靈芝一類的東西,到時候能自動成仙。

說到底,追求成仙的本質是對生命易逝、光陰難再的不滿和悲傷。因為成仙就意味著永生。凡人雖難以成仙,卻不妨在某種情境下撞見仙人,或漫遊仙境。

先看一個迎面撞上仙的故事:

山東有縣名高唐,縣內有山名鳴石,山巖高百余仞,如果拿東西輕輕敲擊,會聽到清越的回聲。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隱士田宣居巖下,常拍石自樂。每到這時,就會看到巖上站有一人,身著寬大的白衣,於石上徘徊,天快亮時,才消失不見。

一傍晚,田宣叫來一個農夫,令他拍擊巖石,自己則順著巖石上墜下的青藤爬了上去。不一會兒,白衣人又出現了,田宣上前抓住對方的衣服。那人轉過頭來,古容古顏,自稱叫王中倫,是衛國人。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00年前後),入少室山即嵩山學道,每次經過鳴石山,因喜歡巖石的響聲,故時常駐步傾聽。田宣聽後忙拜倒,向周朝人求養生術,後者給了他一塊如玉的石子,然後飛步而去,“初則淩空,百余步猶見,漸漸煙霧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