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的起源(第2/4頁)

那是唐德宗建中(公元780年~783年)初年,士人韋生搬家去汝州,荒野中遇一僧,兩人相談甚歡。當時天色將晚,僧人指前路道:“再過幾裏,便是我的禪院,可否光顧?”

韋生答應,叫家眷先行,自己跟僧人在後面。走了十多裏地,依舊不至,韋生問僧人,後者指著前方的一處林煙,說:“那就是。”

又走了一段路,天已全黑,韋生開始懷疑。韋生平素擅長彈弓奇技,百發百中,於是悄悄從靴中取出彈弓,裝上銅彈丸,對僧人說:“我趕路是有程期的,路上相遇,因相談投機,所以共行,並接受您的邀請,可現在已走了二十多裏,依舊不到,什麽意思?”

僧人只說:“跟我走好了。”

僧人又往前走了百余步,韋生已知其為江湖大盜,於是在身後發射彈丸,正中其後腦。僧人似乎沒什麽感覺,韋生又連續發射,五發彈丸皆中其腦,僧人這才摸了摸後腦,說:“你別再搞惡作劇了好不好?”(凡五發中之,僧始捫中處,徐曰:“郎君莫惡作劇。”)

韋生知道遇見了高手,無可奈何。

二人行至一莊,有數十人舉火炬出迎。僧人拉韋生來到中廳,說:“公子莫怕。”

隨後,僧人問左右:“這位公子的家眷安排好了嗎?”

左右遂引韋生去看,後者見其妻女別在一室,被安排得很好。韋生回到中廳,僧人握手道:“我確是大盜,與君共行,本來無甚好意,欲行加害,但公子身懷絕技,為貧僧敬佩。當然,也就是我,若逢他人,早被你擊倒了。彈丸都在這裏——”

說罷,僧人摸了一下後腦,五顆彈丸墜地有聲,其腦竟無傷痕。

在唐時,很多大盜披著僧人的外衣。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曾到鄠縣打獵,搜索山林時,在草叢中發現一個大櫃,上著特別牢固的鎖頭。寧王叫人將櫃子弄開,發現裏面竟然有一漂亮少女。少女稱,自己跟叔伯住在前面的莊子,昨晚遇到強盜,當中兩人是僧人,把她擡到這裏欲謀禍害。當時,寧王剛捕捉了一頭黑熊,於是在帶走少女的同時,把黑熊裝進櫃子,重新上了鎖。

三天後,傳來一則新聞:在鄠縣,兩個僧人擡著個櫃子住進了一家豪華客棧,出手闊綽,給了店家一萬錢,說要做法事,待一天一夜,但別人不能進入他們的室內。到了後半夜,旁人聽到僧人住的屋子有搏鬥之聲。天亮後,店主感到奇怪,往裏一探頭,就覺得耳邊生風,一頭黑熊沖了出來,再看那兩個僧人,都已經被啃得露出了骨頭。

當然,被熊所食的僧人跟韋生遇見的僧人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不過小小的好色之徒而已,後者則是資格極深的武林高手。

卻說當夜,僧人邀韋生夜宴,說:“我有幾個兄弟,願意引見給你。”

不一會兒,進來紅衣大漢五六名,列於階下。

僧人說:“快來拜見公子,若是你們遇到他,腦袋早就成齏粉了。”

吃完飯後,僧人說:“我雖為僧人,但做大盜已久,現年歲高了,欲改前非,可不幸有一逆子,名飛飛,本領已超過我,我令其退出江湖,但不奏效,今晚你能否幫我將其除掉,以絕後患?”

正說著,飛飛出來了:“知有高人前來,我欲與之比武。”

飛飛年方十六七歲,碧衣長袖,膚色如脂,看似羸弱,而目光如鷹視狼顧。

僧人呵斥:“退下,後堂相待!”

飛飛走後,僧人取出一把長劍並把地上的彈丸撿起交給韋生,說:“希望你使盡渾身武藝,為我斬殺飛飛。”

韋生見僧人殺意真摯,遂入後堂,將門反鎖。此時,飛飛手持一馬鞭站於堂中,房屋四角點著蠟燭。韋生引弓發彈,心想必能擊中飛飛,結果是彈丸叮當落下,而飛飛已現身梁上,沿壁而行。韋生大驚,又發彈丸,卻無效,舉劍刺,皆不中。飛飛始終離韋生一尺多的距離,最後韋生雖砍斷了飛飛手中的馬鞭,但終不能傷其人。

韋生負愧而出,僧人悵然若失,對歪著頭的飛飛說:“你此生終為盜矣!奈何?”

僧人安慰韋生,當夜與之共論劍藝與彈丸暗器之事(“僧終夕與韋論劍及弧矢之事,天將曉,僧送韋路口,贈絹百匹,垂泣而別”)。但可以想象在二人中間,始終有飛飛的陰影在徘徊。飛飛的故事對後世武俠小說影響很大,王小波也將之改寫為短篇小說《夜行記》。

僧人是資格極深的江湖大盜。本人武功高強,手下一幫兄弟。但青出於藍,其子飛飛雖年少,但已是高手中的高手。韋生劍術出眾,彈無虛發,但終不能傷其身。

這樣的少年高手,在當時並不算少:“馬侍中嘗寶一玉精碗,夏蠅不近,盛水經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嘗匣於臥內,有小奴七八歲,偷弄墜破焉。時馬出未歸,左右驚懼,忽失小奴。馬知之大怒,鞭左右數百,將殺小奴。三日尋之,不獲。有婢晨治地,見紫衣帶垂於寢床下,視之乃小奴蹶張其床而負焉,不食三日而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