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鬼

先看一個發生在西京長安的故事:婦人李氏,白天坐在廳裏,突見丈夫的愛妾身著白衣撲向自己。李氏大恐,因為此妾多日前已死。李氏狂奔,妾在後面緊隨,一直跑到長安北門,終被士兵攔住,有士兵隨手用馬鞭抽了該妾一下,遂蹤影消失,只有一塊包頭巾飄落地上。士兵揭去一看,下面乃是顆骷髏頭。

再看一個發生在東都洛陽的故事:當地有韋氏女,與鄰家崔氏子相戀,約會於竹林間的紅亭。當日夜,韋氏女先到,後聽林中有聲響,以為崔氏子來了,一擡頭,乃見一物“張口哆唇,目如電光”,女孩奔走驚叫,家人聽到後,持火炬視之,“但見白骨委積,血流滿地”。

白骨、鮮血、青竹、紅亭,從長安到洛陽,幽暗的唐朝故事總是令人驚悸。

話說文宗大和年間,山西隰州的士人鄭生,跟在當地為官的朋友出行打獵,在該州所治的隰川意外捕獲到一只大鳥。

這只鳥呈蒼灰色,高五尺多,樣子怪異,目露兇光。

開始,鄭生只是站在人群外,後來出於好奇,他分開兵丁,向網中看了一眼。

那一眼讓他感到戰栗。

平日裏,鄭生喜好讀志怪之書,覺得捕獲的那只東西與書中描繪的某種鳥很相似。正在他胡思亂想之時,官員朋友叫手下解網,把那大鳥的爪子捆起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大鳥突然消失不見了,空留下一幹人詫異地站在荒草漫天的原野上。

夕陽西落,打獵的人拖著長長的影子縱馬回城。

那位官員很快把此事扔於腦後,鄭生卻一直念念不忘。回去後,他四處尋訪消息,有人告訴他,前幾天,街坊中有人去世,占蔔者稱當日“殺”將飛離……

“殺”?

按唐朝流傳的說法:人死後,靈柩下葬前,會從棺材裏飛出一種鳥,稱為“殺”。換一種說法,那就是人的鬼魂吧?只是那鬼魂幻化成了一只鳥的形狀。死者家屬聽完占蔔者的話後,守靈時,伺機窺視,果有大鳥自棺中飛出。

“您在野外看到的難道是‘殺’?”那人驚問鄭生。

鄭生倒吸一口氣。因為按古書中的說法,死者家屬之外的人看到此鳥,兇而不祥。

俗傳人之死凡數日,當有禽自柩中而出者,曰“殺”。大和中,有鄭生者,常於隰川與郡官畋於野,有網得一巨鳥,色蒼,高五尺余,主將命解而視之,忽無所見。生驚,即訪裏中民訊之,民有對者曰:“裏中有人死且數日,蔔人言今日‘殺’當去,其家伺而視之,有巨鳥色蒼,自柩中出。君之所獲果是乎?”生異而歸。(《宣室志》)

《宣室志》的作者張讀,活動於晚唐宣宗時代。此人生於一個怪談世家。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他是盛唐怪趣作家張鷟的玄孫,張鷟是著名傳奇《遊仙窟》和筆記《朝野僉載》的作者;張讀的祖父張薦,則著有志怪筆記《靈怪集》;就連他的外祖父,也是當時第一流的怪談聖手——宰相牛僧孺,著有《玄怪錄》。

張讀來自一個有著志怪傳統的家族。其筆記,之所以以“宣室”命名,取自一個歷史典故:西漢時,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沒有問國家大事,而是問鬼神之事,李商隱有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故事總是無獨有偶。玄宗天寶年間,京兆尹崔光遠亦曾遇到過這樣一只被稱作“殺”的鳥。當時有占蔔者告訴崔光遠以後行事要小心,尤其是最得意時,否則前路堪憂。崔一笑了之。後來他轉任西川節度使。到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事情漸漸露出眉目。

這年春天,劍南節度使段子璋起兵反叛朝廷。朝廷任崔光遠為主將,討伐段,經過艱苦的作戰,終於指揮大軍攻克段盤踞的綿州,立了大功。隨後的事,卻是崔光遠不曾想到的。他有個部下叫花敬定,陷城後縱兵殺掠,死傷無數,朝廷大怒,以治軍不嚴之罪將崔光遠逮捕,後崔死於獄中。

事情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崔光遠遇“殺”,明明立了軍功,最後卻落獄而死。那麽,在上面的故事裏徘徊的鄭生呢?

我們不知道他後來的境遇如何,但可以確定,在唐朝的那個黃昏,滿腹惆悵地走在隰州大街上的他,或許會感到脊背發涼,就好像有一只大鳥悄然潛伏,它張開翅膀的巨大陰影深深地籠罩著他。鄭生也許很後悔,後悔自己當時出於好奇,看了那大鳥一眼。

遇到鬼鳥的事,在唐朝畢竟少見,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鬼是以人的面目在陽間行走。

武則天時,河間郡有官員劉別駕,極愛女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間無婦人,何以適意?”大意是,假如這世上沒有女人,又怎麽才能得到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