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有老虎出沒(第3/4頁)

同在天寶年間,一人負囊於夜間山行,擔心遇到老虎,想上樹休息,卻遇見一只母山魈。

母山魈意味深長地問:“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情,即以脂粉相贈。

母山魈很高興,說:“不必上樹了,你安心地在樹下睡覺吧,沒有誰敢把你怎麽樣。”

於是,行人就宿於樹下。

夜半過後,有老虎來了,於是母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母山魈像對待自己的晚輩那樣,摸摸老虎頭說:“老虎啊老虎,這是我的客人,你們快走吧,別把人家嚇著!”於是,那只老虎就乖乖地走了。

不但老虎時常出現在唐人的世界裏,就連傳說中的倀也是這樣。

我們熟悉一個成語:為虎作倀。何為倀?倀是鬼,且不是一般的鬼,它們是被老虎吃的人所化成的。變成鬼後,他們又會幫老虎害人。

開元末,渝州多虎暴,設機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樹候望,見一倀鬼如七八歲小兒,無衣輕行,通身碧色,來發其機。及過,人又下樹正之。須臾,一虎徑來,為陷機所中而死。久之,小兒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開視,有碧石大如雞子在虎喉焉。(《廣異記》)

這裏就講到倀鬼的故事。

該倀鬼出現在唐玄宗開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

蜀地林密,老虎成群,渝州一帶,多為虎患所擾,當地居民為消除虎災,遍置陷阱或機關,但收效不大。

此夜,渝州界內有村民在樹下設機關捕虎,自己攀樹而窺。到了夜半,見一渾身碧綠色的小兒,有七八歲的樣子,輕步而來,在樹下轉悠了一圈,將捕虎的機關破壞掉,隨後又飄然而去。

等那小兒走後,樹上的村民急忙下樹,又將機關恢復,隨即再次攀緣上樹。

剛到樹上,一頭斑斕猛虎即漫步而來,行至樹下,中機關而死。村民沒敢馬上下樹,因擔心還有虎來。他在樹上又隱藏了一會兒,看到先前來的那個碧綠小兒哭號而返,隨後鉆進虎口。

這小兒何以對虎如此忠貞?

現在我們知道了,那小兒,正是倀鬼。

到了轉天,村民打開虎口,發現裏面有一塊碧石。

按唐人的理解,若捕虎,必先制倀。倀鬼是有弱點的,比如說眼神不好,尤其是吃了酸的東西後(尤好吃楊梅),幾乎就相當於盲人了。

一般來說,倀鬼對老虎是很忠貞的,不過也有反例。

唐時有人叫石井崖,自小舞槍弄棒,身手不凡,成為村子的裏正,也就是村官。他有點文化,所以並不甘心一輩子窩在這小村子裏,想走另一條路,於是開始讀經學儒,自號“書生”。

這天上午,石井崖起身去縣城買衣服。

從村子到縣城,路不近,得翻一座大山,山中有猛獸、強盜,石井崖隨身帶了刀槍,以作防備。

鉆進大山,走了一段,看到前面有溪流清澈見底,水流湍湍,石井崖正欲渡過,發現旁邊巨巖上似乎站著幾個人。

中間一人,道士打扮,身著紅衣,但面色甚黃。兩個青衣童子站在兩側。

道士說:“明天中午,我要吃石井崖充饑。但此人陽氣正旺,又擅武藝,不可掉以輕心。我當作法,使你們幻化形狀,前去收繳他身上攜帶的兵器。”

青衣童子齊聲道:“遵命。”

石井崖心生恐懼,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他拔腿就跑。跑了幾步,發現身後沒什麽反應。他回過身,發現道士與童子似乎並沒留意他。這怎麽可能?他就在巨巖下啊。他試探著在巖石下走了一圈,道士與童子仍然沒有任何反應。石井崖認為自己遇見了怪事。

石井崖越過溪流與密林,出了大山後,天色已經暗下來。

前面有家客棧,石井崖投宿其中。由於心神不寧,他再沒什麽興趣去縣城買衣服了,而是在這家荒村客棧住了下來。

一天晚上,突然有兩名陌生軍人來客棧投宿。

石井崖在窗戶後看到他們在昏暗的燈光下的剪影。遲疑時,自己所在房間的門開了,兩名軍人出現在面前:“你就是石井崖?”

“正是。”

“據我們所知,你私自攜帶有兵器,把它交出來。”

石井崖欲交出兵器,但突然想到那個紅衣道士的話,所以偷偷把所帶長槍的槍頭拔下,暗揣於懷中,只是將槍杆與腰刀交出。

收了兵器,軍人微笑而去。

石井崖仍然未離開客棧,他怕一旦走出客棧,會有什麽噩運降臨在自己身上。

由於盤纏用盡,店主屢次想趕走他。無奈之下,石井崖只好離開客棧。走了沒多遠,來到一個三岔口,四周叢林甚密,石井崖感到有些不妙。正在躊躇時,一猛虎出現在眼前,它張開血盆大口向石井崖撲過來。石井崖恐懼到極點時,突然什麽都不怕了,他鎮定下來,從容施展武藝,從懷中取出槍頭,直刺老虎疏於防備的腹部,正中其要害,那虎輾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