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君時代(第2/5頁)

武宗沒兒子,在其將死時,宦官們商量著立個好擺布的人為帝。這是他們選擇宣宗的原因。但繼位後宣宗出色的施政手腕使宦官和大臣瞠目結舌。

宣宗早年信佛,晚年信道,同時又親近儒士,常常與大臣討論問題。他愛惜人才,常於殿柱上題寫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名字。他與大臣的關系非常和諧,每有大臣外出,他總會寫詩贈送。在接見臣子前,總是更衣洗手,整理裝容。他處理政務夜以繼日,從不懈怠。若有奏章涉及朋黨,他會偷偷焚燒掉。

宣宗十分勤儉。

在唐朝,後宮生活中有一個習慣,皇帝與妃子同房時,必用龍腦香、郁金香點綴地面,宣宗廢除了這一淫逸的習慣。他所穿的龍袍,往往是洗過多次的;每天的餐飯,也不過三四個菜。有一天,皇後患病,召禦醫上湯藥,及治愈,宣宗從自己的袖子裏取出幾兩金子,塞給禦醫,說:“不要讓內官得知,若知道了,恐怕會有諫官上疏呀。”皇帝拿自己的私房錢感謝醫生,但又擔心這樣做會為諫官所阻,惶恐中道出其可愛的形象。

當然,有時候他也會發脾氣。

有位官員叫孟弘微,很自大,有一次,宣宗與大臣議事,孟插嘴:“陛下何以不知有臣,不以文字召用?”陛下您怎麽不知道有我這麽個人呢?為什麽不因我出色的文字才華而叫我當翰林學士?宣宗怒道:“卿何人斯,朕耳冷,不知有卿!”皇帝說,你誰啊?我耳朵冷,不知道有你這麽個人!轉天,宣宗對宰相說:“此人太過狂妄,隨便就要當翰林學士,想得太容易了吧!”

宣宗勤政,事必躬親,明察秋毫。

在那個時代,宣宗確實想為這龐大的帝國做些事,扭轉一下帝國大廈的頹勢,哪怕延緩一下它倒塌的速度也好。可暮色已至。在他做皇帝的第十個年頭,一個詩人踏上長安城南的樂遊原,寫下同名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回望長安,看到它浸於一片燦爛而詭譎的晚霞中。

大中十三年間,可謂唐朝最後一抹輝煌。

這是帝國的龐大暮色,也是宣宗自己生命的暮色。因為在大中末年,那些不男不女的習慣性弑君的陰影再一次在竊竊私語中覆蓋了大唐皇帝。

前面我們說過,宣宗繼位後就開始追查害死父親憲宗的宦官陰謀集團。憲宗被宦官王守澄、陳弘志謀弑時,宣宗只有十多歲,但此事對他的震撼是巨大的。憲宗死後,很多涉案者都逍遙法外。宣宗心裏埋下一顆種子:假如有朝一日登上帝位,將不惜一切代價把弑君者全部懲處。為此他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最終騙過宦官並巧借其力成為帝國皇帝。直接弑君的王守澄、陳弘志在文宗年間已被殺,於是宣宗就把所有跟他們有密切關系並涉嫌弑君案的宦官一個個處決,最後連郭太後也沒放過。

郭太後是郭子儀的孫女,升平公主與郭暖的女兒,嫁給憲宗為妃,生了後來的穆宗,但與憲宗感情極僵,憲宗一度欲廢除穆宗的太子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坊間傳說郭妃與穆宗一起聯合宦官,策劃了元和十五年的弑君案。對此宣宗自有耳聞。所以他稱“長慶(穆宗年號)之初,亂臣賊子”,一口一個“元和逆黨”,後來把穆宗的靈位也驅逐出太廟。

宣宗繼位後,郭太後是很惶恐的。有一次,她想跳樓自殺,把不孝的責任推給宣宗,幸虧被宮女所攔,沒有死成。宣宗聽說後大怒,隨後沒幾天,郭太後就暴死了。“憲宗皇帝晏駕之夕,上雖幼,頗記其事,追恨光陵商臣之酷。即位後,誅除惡黨無漏網者。時郭太後無恙,以上英察孝果,且懷慚懼。時居興慶宮,一日,與二侍兒同升勤政樓,依衡而望,便欲殞於樓下,欲成上過。左右急持之,即聞於上,上大怒。其夕,太後暴崩,上志也。”這是晚唐最重要的史書裴庭裕所寫的《東觀奏記》裏的記載。

“上志也”,換句話說,宣宗賜死了具有重大涉案嫌疑的郭太後。

雖快意了恩仇,但宣宗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危險局面。這危險仍然來自宦官。主要是新一代掌握著禁軍神策軍的宦官。

鏟除宦官專政是宣宗上台後的既定政策。為此,他曾經跟宰相令狐绹密談過。令狐绹當上宰相跟宣宗的“元和情結”有直接關系。

他是如此地崇敬他的父皇憲宗。

憲宗曾遊青龍寺,宣宗也多次到該寺,“至青龍佛宮,永日升眺,追感元和聖跡,悵望久之”。至於發現令狐绹,則是因為:有一天,他在延英殿聽政,問宰相白敏中:“當年憲宗下葬景陵,忽遇大風雨,送葬的人們都急著避雨,只有一山陵使攀著靈駕不動,那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