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觀山盜骨圖(第2/3頁)

劉伯溫當年許了個空頭願,事到臨頭也是覺得心裏沒根,忽然雙眉一皺,計上心來,先請皇上寬容十天,十天之後必有良策。

洪武皇帝就耐著性子等了十天,果然在十天之後,劉伯溫上殿來,行了君臣之禮,便取出一幅圖畫來:“修造大明皇陵之事,非從此圖中來不可。”

洪武皇帝還以為是貨真價實的“風水陵譜”,當即龍顏大悅,趕緊叫內侍取到駕前禦覽,誰知展卷翻閱一番,竟是大為詫異,皇上根本看不懂這張畫什麽意思,就開金口動玉言問道:“劉愛卿,你這圖中所畫……卻是些什麽名堂?”

劉伯溫奏道:“陛下容稟,修造皇室陵寢非同小可,臣才疏學淺,恐有負聖望,其中若有些許差錯,實死萬死莫贖。”

隨後,劉伯溫為洪武皇帝保舉了一位“奇人”,此人身懷異術,通天曉地,足可擔當建造“皇陵”之重任,但他本是深山中的隱逸之輩,恐其找借口推諉,故獻畫一卷,等將他召至宮中,先明示其意,然後不論他答應不答應,只要把這軸圖畫給他一看,他必不敢再行推托。

洪武皇帝將信將疑,就立刻遣人將劉伯溫保舉的“高人”請來,此人的姓名是“封王禮”,他本是在巴蜀之地燒煉鉛汞的方外之士,也常做些倒鬥的勾當,專門喜歡搜尋些“丹砂異書”之類的古物。

封王禮被招致金殿之上,得知是要讓他修造“皇陵”,自古有道是“伴君如伴虎”,這是極容易掉腦袋的事情,他哪肯答應,忙謊稱自己不懂“葬制”和“尋龍”之道,想要推托掉這份“皇差”。

洪武皇帝一看果不出劉伯溫所料,就讓人把那卷圖畫取出來,給封王禮當面觀看,封王禮看了圖中所繪,當時就驚得魂不附體,跪倒駕前,連稱:“皇上恕罪,草民實該萬死。”

原來劉伯溫這幅畫,畫中所繪是一派險峻的懸崖絕壁,壁上掛棺而懸,藏了許多“懸棺”,畫中有幾個盜墓賊,其中一個賊人,抱著松皮粗鱗的棺材蓋子正在用力挪動,顯然是剛剛揭開棺蓋;另有一賊攀在絕險的陡壁上,拿繩索套在棺中古屍頸中,把棺中老者的屍體拽的坐了起來;還有兩個盜墓賊蹲在棺材旁邊,從棺中抱出一塊塊“骨甲”,那骨甲上滿是“星圖”和“蝸蟲古篆”。

畫幅旁邊注著一行字“觀山盜骨圖”,封王禮看此圖看得心驚肉跳,原來畫中所繪的盜墓場面,正是其先祖所為。

“封氏”為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先人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借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得巫術,進而癡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著精通“棺山指謎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的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此刻見了“觀山盜骨圖”,還以為自家的秘行敗露了,驚動了天子,肯定逃不開滅門之禍,而且這件事從無外人知道,這說明皇上身邊有“高人”,對“棺山盜墓”之事必定是一清二楚,此時也只好硬著頭皮,按照洪武皇帝的要求設計皇陵。

劉伯溫當時在朝中早已萌生退意,但在修建皇陵之事上,被皇帝逼得脫不開身,想起世上還有這麽一夥“棺山太保”,最是精通陵譜和遁甲之術,就把這件“皇差”推到了他們頭上,他還算留些情面,只把畫卷稱做是“觀山盜骨”,並未名言實際是“棺山盜墓”。

封氏專攻奇門異術,行事手段常人難料,而且從骨甲中掌握了許多風水秘術,對陵墓結構和選址都有獨到之處,使洪武皇帝十分滿意,禦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從此以後稱為“觀山太保”,留在禦前聽用,專職為皇家建造陵墓。

洪武皇帝出身社會底層,所以對民間風物多有了解,他又問封王禮,即便皇陵得以不遭胡人盜毀,卻未必是萬全無憂了,因為咱們漢人也不是吃素的,聽說自古以來世上便有“發丘摸金”之事,這些人要是打起大明皇陵的主意來卻又如之奈何?

封王禮說臣以為民間倒鬥之輩,真有手段能盜發帝陵的並非只有“發丘摸金”,更有“搬山卸嶺”,“搬山道人”擅長生克制化之術,行蹤隱秘難尋,許多年來都很少與外人相通,但他們所作的只為求取“丹珠”,只要皇陵中不置“金丹珠鼎”之物,搬山道人就絕不會打盜發皇陵的主意,倒是不足為慮,而卸嶺群盜多為“響馬賊”,其輩忽聚忽散,專一的要挖山陵巨冢,最難防範,又常有謀反之意,只有派大隊官軍加以剿滅,徹底斬草除根,使這個山頭的香火斷絕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