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祖龍魂死業猶在(第3/4頁)

這段對話相對來說十分重要,古語有古語的好,而現代白話文更容易理解,所以索性全都拍了。

嶽關扮演的嬴政聽到淳於越的進諫後並沒有做出反應,而是把淳於越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

這時候於和韋扮演的丞相李斯出場了,明確表示不同意淳於越的觀點。

“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這是兩個典型的對立陣營。

淳於越認為效仿先賢才是王道。

而李斯認為古不如今,要因時制宜,古代的政策,已經不適用於當代了,我們要做出新的決定。

嬴政毫無懸念的站在了李斯這邊。

不過嬴政還沒有表態,李斯就繼續提出了焚毀古書的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蔔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以吏為師。

這三條建議,都是奔著維護大秦統治去的。

劇本借李斯之口,清晰的闡述了這一點。

所謂的焚書,並沒有燒毀那些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甚至並沒有燒毀諸子百家那些典籍,包括《詩》、《書》。

真正把這些東西燒了的,是項羽那個敗家子……

一把火付之一炬了……

而之所以不讓百姓談論《詩》、《書》,是因為這些書多贊頌歷代君王和六國先王,此時大秦已經一統天下,治下的百姓反而思念前朝,這顯然也不合適。

大秦雖然一統天下,但是內部人心思想和文化並沒有統一,這當然不利於大秦的統治和天下的安定。

很明顯,天下統一了,思想也需要統一,不然太危險。那麽,是用哪種思想作為統一的標杆呢?這也有一個很明顯的答案——勝利的人就是對的。

秦國是戰國時代最終的勝利者,所以自然要用秦國的辦法去統一其他六國,用秦國的思想去統一天下人的想法。

其實後面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做的。

一切的源頭,便在此時。

焚書的惡名,也就此種下。

作為一個帝國一個主體,必然需要有人服從有人犧牲有人被同化,否則,漢族是如何產生的呢?

歷史上有過那麽多民族,為何現在全都成為了漢族?

追溯源頭,漢族能夠凝聚在一起,根源並不在於漢朝,而在於秦朝。

只不過秦朝太過短命,然後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儒皮法骨,骨子裏沿用的依舊是秦朝那一套。

如果秦朝的統治能再延續一百年,我們今天可能就會自稱秦族。

這就是一統的意義。

這就是焚書的後果。

有些事情,因為立場不同,就會分出對錯。

而千百年之後,我們這些享受古人成果的,站在客觀立場上看,所謂的焚書,其實是必要並且正確的。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國家統一,自由派多了去了,小布爾喬亞也多了去了。

《大秦帝國之一統》並不是要洗白什麽,只是把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給觀眾講清楚。

具體是支持還是反對,黑還是捧,觀眾自己說了算。

相比焚書,坑儒的深遠意義不算太大,但其實更需要拿來說一說。

因為坑儒這個罵名讓嬴政背負了上千年,被歷代孔子門生罵的差點擡不起頭來。

前世要不是教員,嬴政都不一定能翻案成功。

而事實上,嬴政並沒有坑殺儒家弟子。

嬴政殺的是方士。

再次重申,嬴政並非完人,他也有古代帝王很普遍的一個缺點——想要長生不死。

在死亡面前,嬴政也是一個普通人,所以他修仙的念頭很強烈,也請了很多方士幫他尋仙問道煉丹。

然而,一無所獲。

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表示長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他們接近秦始皇,只不過是為了把《道經》傳給天下人,並不是為了幫助始皇帝修仙的。

然後這兩人帶著巨款就跑路了。

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術士,下令在鹹陽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

焚書客觀上說不算是嬴政的黑點,但“坑儒”算,雖然秦始皇坑殺的並非儒生。

但“坑儒”事件本質上,是秦始皇自己種下的惡果。

這也證明了秦始皇確實不是一個完人。

《大秦帝國之一統》拍出來的焚書坑儒,和很多人心目中的“焚書坑儒”,已經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樣子了。拍完焚書坑儒這兩集之後,丁白感慨道:“嶽關,我有預感,我們這兩集等到播出後估計會引起不少人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