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

於謙在西寧待了一個月有余。

做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卻是於謙在清覺寺參加法會。

其實哪裏如葛藏所言,是準備好的法會,分明是葛藏為於謙專門準備的法會。

只是於謙也當做不知道而已。

當了法會當日,靜覺寺人山人海的,也讓於謙看到了藏傳佛教在這一帶的影響力。

在法會之後數日,於謙又分別見了其他三衛的指揮使,僉事,已經各級土司。具體怎麽說,就不細說了。自然是一番揉扁掐圓一番,讓他們驚懼之余,又心悅誠服。讓茶法能夠順順利利的推行下去。

到了而今新茶法的所有障礙都被一一清除了。

從江南,到四川,到陜西都做好了準備,但是剩下的事情卻不是於謙要做的了。

於謙作為三邊總督,今歲陜西又大旱,不知道多少事情要等著於謙處理,於謙注定不能將精力全部投入到茶法之上。

所以,具體辦事的人就丘浚。

於謙這一段時間之內,不論做什麽也都帶著丘浚,讓丘浚完全了解這裏的情況,好對症下藥。

於謙的奏折也得到了朝廷的批準。

西寧設州,與西寧衛同城,看上去是城中多了一個衙門而已,並無什麽不同,但是實際上卻是多了一套行政體系。

將西寧衛的民戶,與李家的頂戶納入其下。

於謙親自主持了分割,新設的西寧州下面就有編戶三萬多人。十幾萬畝土地。並全部登上編練黃冊,並將西寧衛從陜西行都司劃到了陜西都司麾下。

西寧州也劃給了臨逃府。

而西寧暫時沒有知州,只有一個主事。西寧州知州自然要朝廷任命。但是這暫時主持西寧州事務的主事不是別人,卻是張文。

本來當地人一般不會在當地任職。

這是規矩。

於謙卻知道西寧與其他府縣不同,不可糾結於成法。西寧一直是大明勢力薄弱的地方,甚至在大明剛剛收復西寧的時候,設的就是西寧州,最後為什麽取消,種種原因時代久遠,也就不細究了,無非是當地人淪入蠻夷日久,已經不習慣漢人的統治方式了。

如果貿然改變,以內地的方式統治西寧,是萬萬行不通的。

而當地人熟悉情況。以張文的才能如果在內地一輩子都不能當上一個七品官,但是他畢竟是西寧土著,又熟悉情況。

讓他暫時管理卻是可以的。

甚至於謙已經建議,讓張文一輩子在西寧當官,從主事一直到知州,能讓他當幾十年了。其他的官員自然要從中原派過來。

有這個熟悉情況的人在。應該容易管理一下。

等二三十年後,張文老病或者亡故之後。張家或許在西寧成為望族。但是張家的人再想在西寧官府任職就不大可能,除非是胥吏。

即便如此在如此多的土官,衛所官員威脅之下,張家已經是州府的幫手。如果張家能有出息出一個進士。

那麽州衙在西寧的地位也只能更穩固。

到時候,就順利的將西寧這種,在於謙眼中不正常的地方結構,變成大明內部正常的地方結構。

當然了,他只能做如此想,而那個時候於謙已經看不到了。

於謙並且上奏朝廷,將茶馬禦史的駐地放在西寧。一來加強西寧的控制,二來也是好與烏斯藏方面溝通。

最後叮囑丘浚用心辦理茶馬事務,然後帶著李家一行人,離開了西寧回蘭州去了。

來的時候萬余人隨行,走的時候也是萬余人隨行。

不過人員構成就不一樣,來的時候萬余人多有茶商夥計,而去的時候,卻多了李家一行,李家真是家大業大,光隨行就有千余人。

而且李家在西寧的產業一時間也搬不完的。還留了好些人在西寧。

對這一點於謙也沒有看的太緊。

反正李家主脈不在西寧就行了,李家在西寧有些產業,也無關緊要。

李家不會去蘭州,而是直接去北京。

因為關於李文的聖旨,已經到了。朱祁鎮出手相當之大方。

朱祁鎮在聖旨之中歷數李文的父祖輩的功勞,又說李文協助辦理茶馬事務有功,封高陽伯,京城賜第賜田,並擔任東勝總兵官。駐守東勝,修建城池管理養馬事務,以備瓦刺。還有賞賜若幹,什麽金銀珠寶,封妻蔭子等等。連會寧伯家的子弟,都調入乾清宮,成為乾清宮侍衛。

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說朱祁鎮小氣也小氣,反正最近幾年,朱祁鎮宮中開支,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但是朱祁鎮該大方的時候也會大方。

朱祁鎮給李文的政治待遇,還有各種財產,真算起來,十幾萬兩打不住。甚至如果朝廷真賣的話,上百萬兩也有人願意討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