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貝琳拜師

當貝琳到了吳與弼的住處的時候,卻發現外面已經有很多學子了。

很多大儒或許沒有政治地位,但是憑借自己的學問卻能讓很多人追隨,吳與弼剛剛到遵化的時候,還沒有傳開,但是後來這消息傳開了。

遵化的學子都自發的來拜訪,吳與弼來請教問題。

說起來,遵化附近的儒家氛圍並不淺。

這其實很簡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概念已經深入所有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在大多數時候,但凡父母有些辦法,就想讓子弟讀書。

以求出人頭地。

雖然河北之地,因為很多人在軍中出頭,武風大盛,很多人都將在軍中混出個爵位當成自己的進取之道。

只是,而今這一條路上最好的辦法,是考進武學。而武學之中也是有文化要求的。

而遵化作為鐵業中心,不管說遵化鐵場如何危害環境,但是這鐵廠也為遵化百姓帶來巨大的財富。就不提這些本來就在遵化鐵廠之中的工匠,單單說往來匯聚訂貨的貨商,就能給遵化帶來極大的人流量,與財富。

遵化經濟增長,甚至超過河北很多府縣。一個縣甚至比得過隔壁的永平府。甚至有人提議,將遵化單獨列出來,再加上長城以外的一些土地,另列遵化府。

這樣的情況之下,遵化人自然願意在教育上砸銀子。

貝琳來到此處,就看見,無數莘莘學子將吳與弼所在房間半包圍起來,一個靜默肅立,聽著裏面吳與弼蒼老的問題,解答一個又一個問題。

貝琳雖然是官員,但此刻也不敢拿大,只是在後面聽著。

忽然他聽見裏面有人問道:“先生,天理報上先生最新的文章,論及了蒸汽機,卻不知道對機心如何認為?”

貝琳心中頓時一動。

他的學問不深,但是有些典故卻是知道的。

這是莊子裏面的一個典故。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遊楚返晉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甕去澆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並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成玄英疏:“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

這個典故雖然是莊子,但是歷史上百家之間,互相融化,很多事情都是彼此化用的。

甚至儒家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是有道理的。

這也是,清代很多人將科技當做奇巧淫技的理論基礎之一。覺得這種特別精細的思想,會讓百姓斤斤計較,蠅營狗苟,造成道德品質的下降,形成世風日下的局面。

而如今傳統的治天下的路線是什麽?

是一個人通過種種修養,成為一個好人。當天下人都是好人的時候,就是天下大同的時候了。這兩者之間,是背道而行的。

雖然而今看來,這簡直是愚蠢之極,但有時候也不能光看他們愚蠢,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麽愚蠢。

貝琳很多行為,都被人輕蔑得如此認為,他心中也是有疑惑的,此刻他也想知道吳與弼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卻聽吳與弼蒼老的聲音,說道:“夫子之道,仁也。孟子之道,義也,此大節之所在,雖然千古不可移,然有些事情,卻是時過境遷,機心之說,出於老莊。本非儒家之正義。而今亦不用持此心。”

“本朝以來,當今雖然勵精圖治,但天下依然有水旱之災,如何有蒸汽機,在很多地方,不知道能活多少人命,此非大仁大義,機心之說,可以罷矣。”

“好。”貝琳不由大聲說道。

如此一來,驚動了這裏的學子,讓吳與弼也看到了貝琳。

吳與弼見狀,就對身邊的學子說道:“今日就到這裏了,明日再來吧。”

貝琳在遵化鐵廠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有些學子是認識他的,自然沒有意見,紛紛行禮退下去不提。

貝琳進去,立即行禮道歉道:“是我誤了先生講學。”

吳與弼說道:“無妨,大人來此,卻不知道有何事?”

貝琳猛地行禮,撩起衣袍,跪在地面上,說道:“學生看了先生在天理報上的文章,又聽先生這番議論,心中不勝佩服感激,欲拜先生為師,從此在先生座下聽講。雖死無憾。”

說起來,貝琳並不比吳與弼年輕幾歲。而今也是白發蒼蒼了。

吳與弼連忙扶起來,說道:“貝大人何須如此?”

貝琳說道:“朝聞道,夕可死矣,還請先生受我一拜。”

吳與弼一方面也有一些攔不住,另外一方面心中猛地一動,暗道:“我觀陛下對此人十分看重,如果他願意傳我學問,這學問在官場也就有了根基了。”

不管任何的思想之爭,關鍵還是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