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淩州城

韓王薨了的消息。在汪直加急傳到了淩州。

太子這數年都在淩州城中。

整個淩州城就是太子的心血凝聚,也是大明朝廷在整個南洋的統治中心。

淩州城雖然是一座城池,但呈現出一種雙城的結構。

淩州東城就在島上,也就是後世的新加坡。現在被命名為海門島。淩州西城就在柔佛海峽對面了,兩座城池相對而立。每一個城池都有一個優良的港口。

整個淩州城都是劉大夏的傑作。

劉大夏作為太子的左膀右臂,並非沒有能力。恰恰相反,在很多能力上,劉大夏在這一批人之中都是頂尖的。

如果不是他一直跟隨太子,他甚至可以競爭幾個入閣名額的人選之一。

如果朱祁鎮有不忍言之事,劉大夏資格在太子的支撐之下,直接成為內閣之中實權人物的。即便不是首輔,卻也可以是次輔。

劉大夏之所以將淩州城造成這個樣子,就是考慮淩州城的特殊地位,才做出的特殊要求。

整個南洋都司,在朱祁鎮規劃之中,都是劃給藩王,或者半獨立土司。

太子卻竭力支持劉大夏的方案。那就是淩州府的建設。

沒錯。

以淩州城為中心的淩州府,不僅僅是南洋都司的駐地,還是一個完全復制大明府縣體制的府。現在已經有兩個縣,雖然是附郭縣,縣衙分別在東西兩城之中。

一個叫海門縣,一個叫定南縣。

楊廷和就是首任淩州知府。要將淩州建立成為大明在南洋堅不可摧的堡壘。

畢竟以史為鑒,漢唐之間在西域經營上有多少次反復。劉大夏可以預見南洋很可能遇見這樣的局面,也就是說,在劉大夏的預計之中,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整個南洋其他地方都丟了。

只要淩州城在,就隨時能打回來。

在從中原遷徙的百姓,都是由淩州府先選的。

楊廷和而今正在,建立第三個縣。

一步步將淩州府變成南洋唯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地方。

這也是為了將來南洋有變的時候,淩州府能有人和。

而雙城結構,就是為了形成軍事上的犄角之勢。

如果面對海面上的威脅,東城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有陸地上西城源源不斷的支援,是能夠長久的支撐下去的。

如果路上的威脅,西城也有東城為後援。

即便是敵人水陸夾擊,更是能夠互相支撐。

要知道兩座城池都建立在柔佛海峽最窄的地方,雖然互相之間火炮不能打到對方,卻足夠覆蓋全部海峽。即便敵人有水師優勢,也不可能從海面之上進攻,雙方背靠門背,彼此之間回旋余地就足夠大。

利於長期堅守下去。

只是這是一個宏大的工程。

是劉大夏提議的,但是真正執行的卻是楊廷和,想要完成這淩州的建設,不僅僅需要人力物力,還需要時間。

此刻的淩州城更像是一個大工地。

淩州城中如此混亂,太子自然沒有在淩州城中居住,他是在海門島上最高的山峰之上避暑。

這一座山之前叫什麽,之後叫什麽,都不重要了。

此刻,他叫北望山。

以寄托太子思鄉之情。

太子真思鄉假思鄉,是另外一件事情,這是太子在向外面明目張膽放信號,他想回京。

此刻太子接到這個消息,並沒有多吃驚,太子將這一封書信放在一邊,對身前的劉大夏說道:“我早知道有這一日,只是沒有想到是一上來就是韓王?真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太子在南洋這麽多年,可以說對南洋把控最深的,就是太子了。

正因為如此,太子才明白看似南洋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實際上,大明對南洋的占領想要深入下去,困難才剛剛開始。

而且大明在南洋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當地的土人。而是氣候。

大部分從中國來到南洋的人,是適應不了當地的氣候的。很容易得病,甚至有時疫爆發。雖然大明其他地方不打仗,將軍中大部分的軍醫都派到了南洋。

但是這種局面也是很難控制的。

得病而死的人,一直是居高不下。

再加上什麽毒蟲,本地人長期生活,早就知道什麽是有毒的,什麽是沒有毒的,中了毒該怎麽治療。

雖然南洋的醫術更多偏向於巫醫,但並不是沒有效果的。

而漢人剛剛來到南洋,卻不明白這些東西,一不小心就會中招。

這種中招,是不分是不是王公貴族的。

所以,太子知道大規模分封,定然會有藩王在南洋死於非命的。只是沒有想到是韓王,也沒有想到韓王是這一種死法。

劉大夏沉吟片刻,說道:“殿下所擔心的,不過是朝野責難而已,以臣觀之,不足為慮,只要北京陛下那裏堅持不動搖,殿下就不會受到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