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麓川與雲南(第2/2頁)

這種情況也導致了,雲南與麓川之間,民間聯系緊密,商貿往來不少,很多大明百姓根本覺得根本就是一國。但是高層之間,聯系並不緊密,甚至刻意避嫌。

這種情況之下,麓川突然爆發的激烈戰鬥,讓雲南上下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而今雲南駐軍不帶各地土司軍,只有五萬上下。其中還多是衛所軍,比如金齒軍民指揮司,就是類似衛所軍民合一的體制。

面對緬甸傳的幾十萬大軍,黔國公首先想到的不是救援麓川,而是保住雲南不受戰事波及。

畢竟黔國公是雲南總兵官,他對雲南負有責任。

而且這十幾年,雲南打通了水路之後,日益繁華。軍事上卻有一些遲鈍了。

這才慢了一步,被緬甸軍隊搶占了麓川以東的諸路天險。

讓大明對西南的軍事形勢,變成了麓川之役之前。

當然了也沒有完全相同。

麓川之役之中,麓川思氏對滇南土司是有一點的影響力的,很多滇南土司都從賊,但是而今滇南土司並沒有這個心思。

而今黔國公已經用了金牌調令,一兩月之內,就能調集數萬土司兵助戰。

所以剛剛面對這個局面的時候,黔國公並不著急。

畢竟麓川城高池深,儲備豐富,不說是三年之儲,一兩年之間,卻也不會斷糧的。

舊港之戰,舊港烏合之眾都能堅持一年,伊犁之圍更是有數年之久。

裝備足夠數量的火器之後,大明在防禦之上,有著絕對的優勢。正是對於這個預判,黔國公才敢慢條斯理的準備軍事行動。

並沒有主動進攻。

他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以一年,或者大半年的時間來算的。

說起來黔國公的辦法並算錯。

畢竟雲南的實力不足,貿然進攻,很可能大敗一場,反而讓軍事陷入更深的泥塘之中。

而雲南從太平時節,轉到軍事狀態,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但是一明白緬甸軍隊準備水淹麓川城。黔國公立即變得著急起來。

畢竟南方水多,雨季也沒有多少時間了,面對而今的天險,半年大破緬甸軍,黔國公實在沒有把握。

說實話,麓川城被淹與否,黔國公並不是太在意的。但是他在意的卻是麓川城中,襄王一脈的宗室,也有數十人之多。

雖然襄王在外,但是襄王年紀大了,一旦麓川城被覆滅,襄王一脈恐怕要絕嗣了。

如果再有幾個軟骨頭,投降緬甸了,更是給朝廷出了一個大難題。

畢竟而今,並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鎮也沒有被擄去漠北。藩王被俘虜,將會是大明遇見大難題。

不管怎麽辦,都不會圓滿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