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國文科舉(第2/3頁)

當然了,這歲試與科試之間,也得好幾周的等待時間。

通過了歲試,這些考生們才能將其童生的名號是撤了去,進而換上了秀才的名號。

至此,便有了坊間所說的文武雙秀才的說法。

而科試是淩駕於歲試之上的另一門考試,它是將全部通過了歲試考核的秀才們進行統一編制,隨後再對其進行二次篩查,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之中,而那些成績劣者,則要因其受到相對應的處罰和教訓,情節嚴重者甚至會被尚書院聯合當地府尹是取消考生的秀才之名。

要知道,一旦通過了科試,那就說明該考生是已經脫離了平民階層了,不管怎樣講,這名考生已經算是被龍寰朝廷所認可的一名仕子了。

院試一過,那麽接下來便是更為殘酷的鄉試了。

鄉試,又被稱之為郡試,是由各個州郡直接推舉的一種考試,而那些有心想要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考生們,則需要將自己最為完整的身份信息是上報與當地的城鄉,經由城鄉統一歸整之後,將其參考名單上報至州郡,再經由州郡將其上報而來的名單進行嚴格把控,經過層層篩查,最終與尚書院聯名確定下參加鄉試的人員。

鄉試,相當於是將原本從院試中層層篩選而出的秀才們是再一次的進行選拔,留其精華去其糟粕。

要知道,通過了院試,並不代表著那些秀才們就可以入朝為官,其實現實卻是恰恰相反,通過了院試的秀才們,也僅僅只是被當地的官府冠以了一種名譽罷了,這種名譽充其量只是能讓人聽著舒服一些而已,卻絲毫不能改變其真正的身份,而真正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就需要通過鄉試的選拔。

因為只有考過了鄉試,這些秀才們才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可以說鄉試當真是龍寰所舉辦的國文科舉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最為艱巨的一環。

考得過,一步登天,考不過,回家種田。

就是這般粗淺的道理。

而最終考過了各個州郡所舉辦的鄉試的考生們,才有資格參與到接下來的會試當中,至於在鄉試中拔了頭籌了那名幸運兒,而會被稱為解元。

是龍,還是蟲?

是鳳,還是雞?

去看看會試的結果便能知曉。

會試的備考點已不再個州之地了,因為會試的備考點,已經來到了永安。

於皇城之下,於尚書院之中,聯合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之手,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聯合大考。

而會試的考試內容也是十分的復雜。

對於參加文舉的考生來講,他們所要備考的類別,不僅包含了文學、詩詞、還有內政、自我認知與時局把控等諸多類別,而尚書院與六部也會根據不同考生的偏向與天份,而最終決定該名考生的未來職務。

對於參加武舉的考生來講,他們所要備考的類別,不僅包含了拳腳功夫、刀槍棍棒、還有兵法戰術和時機把控等這些用於行軍打仗的知識,而如果只是單純地拳腳利索,相信尚書院和兵部也不會選擇錄用此人,畢竟尚書院之所以會大力推行武舉,其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為朝廷招錄一名大手,因為誰都明白,朝廷需要的,乃是像蓉天宇那樣的將帥之才,而不是像趙大虎那樣的莽夫。

可以說,無論其最終的排名如何,這群能夠參與會試的學子們,皆會迎來他們的官場生涯,最不濟的,也都會被六部的人給安排到各個鄉鎮中去,畢竟這每年都有靠老還鄉的老官,而這巨大的崗位空缺,也得有人去借著幹才行啊。

至於會試中的前十名,則會被尚書院與六部聯名上奏,去為這些有真正大才的學子們爭取參與殿試的機會。

而殿試,則是整個國文科舉的最後一考,至此,無論文舉還是武舉,皆不再細分彼此,雙方皆只考一類。

一道是時務策,該試題由尚書院直接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軍國策,該試題由內閣直接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民生策,該試題由禮部與戶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應災策,該試題由戶部與吏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一道是將兵策,該試題由吏部與兵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最後一道是法刑策,該試題由刑部與吏部聯名擬出,由皇帝臨時圈定。

六道聯考之後,排名前三者,皆直接被皇帝上邀進殿,接受封賞。

而這最終的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幹人,算是進士出身。

第三甲又若幹名,算是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