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結局(上)(第2/4頁)

武氏得知這事也頗為頭疼,在碧風堂商量時,神情亦極慎重,“利弊已很清楚。咱們雖不怕打仗,但若北梁當真大軍壓境,想要首尾兼顧也不容易,一場仗打下來,還不知會搭進去多少人。那都是活生生的人命,若能避免,自然不宜起兵戈。這事我想了很久,覺得還是答應為好。”

“可三弟年紀還小。”

“也不小了。”武氏知他雖對謝琤嚴苛,實則頗疼愛幼弟,忍不住嘆了口氣,“十七歲了,你在這年紀,早就已獨當一面。珽兒——”檐外下著雨,淅淅瀝瀝,武氏看著裊裊茶煙,聲音忽而溫和,“若換了你在琤兒的位子,願不願去做人質?”

謝珽聞言,神色微頓。

若換了是他,謝珽會毫不猶豫。

北梁與河東之間最好是鬥而不破,能保邊境安寧即可。八年前那場大戰固然換了來頗長久的安寧,付出的代價卻實在太重。每個兵將的背後皆有家人,謝珽後來翻看撫恤的名單,想到許多人翹首期盼,卻再難看到至親身影,心中亦如刀割鈍痛。

沖鋒陷陣時,素來不畏生死。

但若能不起烽煙,以一己之身換得幾年安寧,誰不願一試?

武氏瞧他神色,便知道答案。

“你願意,琤兒也願意。咱們既領了戍衛河東的重擔,這種事就責無旁貸。當初你領兵報仇是一種歷練,如今為了大局,琤兒前往北梁也是種歷練。以質子之身住在北梁,哪怕被時時監看,仍能窺見北梁的民風和近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於咱們而言有益無害。”

“此事名為互換質子,其實與奔赴沙場無異,史書上有不少先為質子忍辱負重,後成大器建功立業之人。琤兒到了年紀,歷練一番也無妨。”

極沉穩的聲音,是她身上一貫的決斷。

見謝珽並未反駁,武氏續道:“我這就修書讓琤兒——”

話音未落,忽聽門外響起了嬤嬤的聲音。

“太妃,那邊的大姑娘來了,說有要緊事求見。”

府裏如今就一位姑娘,長房的謝淑。

母子倆俱覺詫異,忙命請入。

仆婦應命,恭敬推門打簾,謝淑一改往常秀致衣裙的打扮,穿了身頗利落的騎馬勁裝,頭發也拿玉簪挽在頂心,擡步進來時,神色極肅。進了側間,見謝珽母子似在議事,她二話不說,在武氏疑惑的目光中徑直跪在地上。

她說出的言語,更令母子詫異。

……

謝淑是來主動請纓的。

為著和北梁互換質子的事情。

這事雖未對外聲張,因關乎長遠,府裏要緊的幾個人都知道,連同老太妃和謝淑也聽到了風聲。謝淑瞧著懶怠,平素翻看話本連眼睛都瞧壞了,從不花言巧語在長輩跟前賣乖,也甚少習練弓馬馳於校場,但她心裏其實極有主意。

將門之女,亦有她的風骨與驕傲。

謝礪未出事之前,府裏有謝巍兄弟、謝珽兄弟,長房的謝瑾也小有建樹,撐起整個河東綽綽有余。

她被遮蔽在樹蔭下,自可無憂無慮。

如今,一切卻已赤裸裸的掀開。

謝礪不止早有一心,在謝瑁心裏埋下毒恨的種子,還借謝袞戰死、財權疏忽時大肆挪用軍資,養了許多刺客。而後勾結誠王、挑唆謝瑁,險些令謝珽命喪元夕。再後來阿嫣被擒往劍南,謝珽在許州遇襲,都是謝礪引來的陳半千所為。

樁樁件件,都在撼動河東根基。

謝淑哪怕不知內情,也清楚她的父親埋了怎樣的禍患,這令她極為難過、愧疚,甚至對父親暗生鄙棄,想竭力彌補挽回。尤其當謝珽經歷兩番兇險刺殺,深入劍南冒死救回阿嫣,卻半點不曾遷怒與她時,謝淑心裏愈發難過。

她很清楚,這是謝珽冷硬外表下的愛護,顧念血緣之親,才在謝礪做出那等惡行後,對她和嫂嫂、侄兒尊養如舊。

也是因這份顧念,令她更想彌補、報答。

只是閨中力弱,沒法像靖寧縣主那樣領兵征伐,能做的實在有限。

直到出了互換質子的事。

得知這消息後,謝淑連著兩夜輾轉反側,徹夜難寐,深思熟慮之後,終於來到碧風堂。

——自請去做質女。

“……所有的利弊和可能遇到的危險,我都已考慮過。”

夏日幽深的側廳裏,勁裝少女筆直跪在地上,哪怕武氏親自去扶也不肯起來,只肅容道:“拿互換人質換來的脆弱信任,自然難以長久,說不準哪天就會翻臉,用兵征伐。我去了北梁,也只能盡力讓戰事晚些來。或許一兩年、或許三四年,不管長短,這都是休養生息的機會。”

“我生在王府,身上有太祖父、祖父的血脈。哪怕比不上姑姑英勇,也該有將門之人的擔當。”

“留在河東,我無事可做。”

“但若能去北梁,便可免去一場兵戈,讓堂兄能放心地揮兵南下,盡早令天下安穩。屆時,邊塞自可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