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授課

然後下邊舉起一片的手。

蘇軾有點搞不懂情況,蘇油在一邊提醒:“課堂上有人要提問,須得先舉手,先生讓誰發言,誰才可以發言。”

蘇軾點點頭,笑著點了蘇小妹。

蘇小妹站起來說道:“先生我們學到‘金生麗水,玉出昆崗’了,小油哥哥說麗水就是金沙江,在我們嘉眉境內也有流經。那裏的水中沙子裏,能淘出黃金來。”

“小油哥哥還說麗水之金不止黃金,還有銅,鐵,諸多金屬,我們腳下,是礦藏豐富之地。他就是因為這句話,推斷出這情況,教我們在玻璃江邊淘出了鐵沙,也淘得過沙金。”

蘇軾大為好奇:“是嗎?快給我看看!”

蘇油咳嗽了一聲,低聲道:“先生,現在還在授課時間。”

蘇軾尷尬一笑:“好吧,那我們講接下來兩句,‘劍號巨闕’,是說有一柄名劍,天下至珍,稱為‘巨闕’。相傳為春秋名家歐冶子所造。”

“據說當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鼓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

“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廬,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這五柄劍,三長兩短,便是我們常用的那個成語的由來。”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佩戴它坐於露台之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沖直奔,驚嚇了宮中伺養的白鹿。”

“於是越王拔出歐治子剛鑄成之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

“然而就在這拔劍一指之時,手中之劍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於是越王又命人取來一個大鐵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個碗大缺口,毫不費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樣輕松。”

“越王便將此劍命名為巨闕。所謂‘穿銅釜,絕鐵礪,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

“粢米,就是米糕,闕,就是大缺口,後來還引申成大缺失,大錯誤的意思。因此巨闕啊,就是大大口子的意思。”

說完舉起教鞭:“我有一把劍,名叫大大口子!”

孩子們都笑了,然後又有不少人舉手。

蘇軾點了一位,那孩子站起來說道:“子瞻哥哥,銅錫合金,得到的是青銅,受材質所限,不可能能硬過鋼鐵,只能說那個時候的銅釜,鐵礪質量太差了!”

蘇油趕緊打斷:“我們現在是在上文字課,這些要當成美麗的傳說故事來聽,或者說,是古人對鋒利堅韌的神兵的一種追求和神化。”

“其實用我們淘到的鐵沙制作的兵刃,要穿過薄薄的銅皮鍋,劃過裝著粗鐵砂的竹筒,已經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呃……子瞻你繼續。”

蘇軾說道:“‘珠稱夜光’,講的是則隋侯之珠。傳說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丘’。”

“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這段記錄,來自《搜神記》。”

“這珠子和和氏璧一起,被稱為春秋二寶,其後諸侯爭奪,終為楚國所有。待到秦滅六國,便歸了始皇帝,始皇帝命刻和氏璧為國璽,其後故事一直追延至三國。而隋珠,則再無記載,估計是隨葬了。”

“關於夜明之珠,其後還出現過幾枚,張衡《西京賦》雲:‘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說明還有一顆叫懸黎的珠子,和隋珠有著相同的性質。”

然後又有人舉手,蘇軾點了張麒,張麒卻轉頭道:“小少爺,你知道它是什麽嗎?”

蘇油笑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能發光的東西,如枯骨,如螢火,還有一些菌菇,都有這現象,其實我覺得不怎麽稀奇。”

“這東西只具有欣賞價值,就是礦料珍稀而已。打磨成一顆珠子,毫無技術難度,並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和技術儲備,也不能給百姓帶來任何好處。”

“在我心裏,尚不如三哥每天打的魚,七哥每天燒的陶,甚至連小妹每日裏做的小泡菜,都比它強。”

孩子們又笑了。

蘇油說道:“因此我說,我們現在學習的理工,將來可以助大宋造出更多有用的東西,修築路橋,加固城池,輕便舟車,增廣物產。這才是大家應該掌握的隋候之珠,和氏之璧。”

一群娃子熱烈鼓掌,就連蘇軾都連連點頭。

接下來便是理工課了,今天還是基礎,加減法的鞏固,外加乘法入門。

接著將九九乘法表寫在了黑板的另外一邊。

講完課,蘇油說道:“今天子瞻哥哥不但給我們講解了文字,還講了兩個和文字有關的小故事,比我講得好多了,以後每日裏便請子瞻哥哥來給我們講授文學課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