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交通規劃

遠處滾雷聲已經漸漸靠近,蘇油說道:“這些都不是重點,現在趕緊遠離此地!”

一聲炸雷之後,大宋的活神仙變成了死神仙。

整個江寧府的人都能看到,一道矯龍一樣的的巨大閃電,擊向了鐘山山頂。

如果第一道沒看清楚,之後還有第二道,第三道。

無數的文人墨客,將此次事件記錄到了自己的小本本上。

眾說紛紜,有說是天罰的,有說是雷劫的。

兩浙路掌書記晁補之是當事人,他的記錄比較詳盡,說是事後大家檢查了現場,雷場周圍的鐵器,比如趙宗佑扔地上那扳手,出現了磁化現象。

李士寧的法壇下方,一些沙子也玻璃化了。

李士寧的屍體,衣服炸裂,頭發直立,身上有焚燒的痕跡。

部分皮膚上,還殘留著古怪的紅綠符文。

蘇少保說這是電流經過人體,人體內的鹽分成為電流的通路,然後電解形成的痕跡,李士寧妄圖招惹天威,這是被活活電死了。

這個說法大家將信將疑,不過神仙也幹不過雷電,算是在大宋形成了共識。

李士寧的死,就是個茶余飯後的話題,給鐘山天文台增加了一絲神秘色彩。

將避雷針重新恢復,各項天文儀器搬到山頂後,蘇油開始了第二次巡視。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兩浙路的農已經穩了,現在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爆產能。

首先就是皂化工業,主打兩個系列——肥皂,香皂,藥皂,各種香型的潤膚油。

然後就是硝化甘油,硝化棉,稻殼碳粉油性炸藥。

有了大量的烈性炸藥,就可以開大礦了。

炸藥對絲織品的要求也很高,養蠶並不難,難在處理蠶繭。

這個直接與江南純堿產量掛鉤。

純堿處理的蠶繭,生絲的質量高出很多,蜀中早就研發出了的水力繅絲設備,其實是給麻料用的,絲纖維,那可比麻好加工多了。

純堿的產量,又與鹽產量與三酸產量掛鉤,好在何執中的執行力與蔡京有一拼,兩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一個已經主持開出了五萬頃的圩田,一個主持改造了秀明兩州,青墩到昌國十個大鹽場,今年的考績,那是妥妥的全國前茅。

蘇油給兩浙路定下的規矩,商路只收行坐兩稅,發行了一種印花稅票,稱之為“通票”。

通票的意思,就是沿途不得卡要增稅,地方政府要增收,一是發展商業,二是改善道路交通。

兩浙路本來就是經濟最發達地區,水網密布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水路受限於自然環境,所以一些打通州與州之間的陸路幹線,也必須修造起來。

陸路交通網,規劃了一條環線和幾條幹線。

環線就是環太湖各軍州治所間的線路,連通杭,秀,蘇,湖,常,潤,江寧,廣德。

這條算外環,內環則是在太湖裏畫圈。

一內一外,成為整個浙北的經濟大循環體。

這一帶是最肥的,除了汴京,可以說是天下首治之區,蘇油理政一年多,本地強大的經濟人口基礎,加上強勁的動力,一下子又把發展了二十年的蜀中再次拋在了後頭。

川峽四路萬年老二,覺得好憋屈。

除此之外,是幾條東西向的幹線。

第一條是江寧,太平,池,江,南康。

這是兩浙路最重要的銅鐵煤工業幹線,南康到江寧,主要是水路,而江寧到南康逆流而上,則需要靠陸路了。

第二條是杭,歙,饒幹線,雖然只有三個州,但是線路卻比第一條還長,連通了錢塘江和鄱陽湖。

這條線上,有永平監,銀山監,景德鎮,浮梁,歙縣。是金,銀,銅,瓷器和茶葉之路。

第三條是杭,越,婺,衢,信。

這條線路是第二長的幹線,連通的是寶豐監,永豐監,鉛山場,丁溪場,常山,昌化,龍遊,江山,義烏,諸暨,會稽。

這條路上有大宋最大的產銀區,重要金礦區,銅礦區,還有大量的茶,絲,還有航海必不可少的柑橘。

最後一條線,是杭,越,明,台,溫。這條線路不用多說,都是沿海地區,那就是——鹽,海產。

還有如今大宋最優良的海港——明州象山港。

蔡京將各路奏報收集到一處,蘇油看了都傻了:“這還怎麽弄?這條條路都那麽肥,哪條不修都覺得虧得荒啊……”

雖然這幾條道路其實本來就已經存在,只是一些截彎取直,加寬路基,加固平整路面,修造橋梁等工程,但是平均下來,三尺寬的道路,一裏也是五十貫的費用。

三尺肯定是不符合蘇油跑大車的要求的,起碼得一尋,也就是八尺,這就是一百五十貫一裏。

需要改造的地方,不下三千裏,加上橋梁,開山,那得五百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