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 世家的養成

後世烏欖在國內七月開始收獲,而在占城,還要早上兩個月,五月開始下樹。

當地人用鹽進行腌制,還用熱沙子炒橄欖仁,然後取出來當做堅果,也可以榨油。

當然蘇油一點都不饞橄欖的身子,他饞的是橄欖的核。

烏欖的欖核非常大,蘇油收集了不少大核,準備帶回去讓巧手們搞成核雕,然後拿回汴京城去,讓道隆大和尚買單。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作門類材料,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以橄欖核雕制“東坡夜遊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魏學的名篇《核舟記》就是反映王叔遠首創雕刻核舟之事。

還有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十六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能夠做到這個程度,除了匠人們巧奪天工的手藝之外,承載藝術作品的材料本身,也有獨到之處。

橄欖核無論表裏,均無明顯紋路,質地細膩堅韌縝密,易於奏刀,可雕刻出細如發絲的精細工藝品,在不同深度無明顯的色澤差異,藝術表現力極強。

且核質潤澤,本身含有油脂,盤玩後能夠迅速的紅潤包漿。

這個門類的藝術品起肇於明代,當年蘇油搞非遺產業的時候,也曾經考察過舟山核雕,大體知道是怎麽一回事兒。

如今蜀工的工藝水準已經不輸另一個時空的明清,完全可以將核雕這門手藝重現出來。

而對於喜歡雅玩,椰蒂念珠都能賣出天價的大宋人來說,橄欖核微雕工藝品,一定會風靡起來。

豬肚,要是按照現在占城人的手法來加工,那簡直就是毒藥。只有蘇油才能將它變成美味的涼拌肚絲,三鮮肚條,爆炒肚頭……

好吧人家本來也不吃這些個,按照王珍的說法,舊州港半斤一個的大蝦它不香嗎?

還有海豚,“豕頭魚尾,味甘香美,海中之極品也。”

我是多饞才會想著吃野豬肚?等下山後我給少保你弄一頭海豚……

然後就被蘇油海扁了一頓,海豚這麽可愛的動物你們都下得去嘴?!你們怎麽下得去嘴?!

王珍覺得很神奇,蘇少保這樣的頭等大吃貨,竟然對海豚,熊掌,象鼻,猩唇這些珍饈絲毫不感興趣,自己推薦了幾樣珍貴食材,換來的都是海扁。

而對那些唾手可得,滋味卻不那麽好的食材,少保研究如何將之變為美食,每每孜孜不倦。

哦,明白了明白了,因為珍饈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而少保的目標,是將普通食材變成美味,成為人人都吃得起的“珍饈”,這才是偉大的少保大人的目標。

仁性天生蘇明潤,誠不我欺啊……

王珍頓時覺得自己和蘇少保比起來,好渺小,好卑微,好貪鄙,好墮落……

其實這完全是王珍自己在過度解讀,比如麂子也很可愛,然而蘇油就沒有對海豚的執念,他認為脆甜的麂子肉更加可愛。

還有甲魚,準確說橫山關的甲魚應該叫山瑞,蘇油也料理得濃油赤醬的,滋味相當不錯。

應該說還是後世帶過來的習慣和執念。

等到王德在五天裏邊打完了一百發子彈,將神機銃和轉輪銃都變成了燒火棍後,一行人才下山,來到了舊州城。

槍彈在寧海軍屬於嚴格管制,王德以後再要使用,那也得打條子審批,還要辦理《持銃證》才行。

舊州數百年來一直都是占城王都,歷史遺跡很多。

城中的寺廟,既有印度教的,也有佛教的,而占王的宗廟卻又有些類似中土,整個一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雜燴。

城外的象樁還有很多沒有拔去,王珍也很賊,北邊城門外的象樁,釘上竹竿搭出木樓,就成了倉房。

而南邊的綁上竹竿,就成了牲畜市場的欄圈。

西邊的直接在上頭搭上木板,便成了一個個銷售物資的攤位,成為蠶市草市所在地。

陳田呵呵笑道:“無怪節度使和少爺你談得來,都是能將廢物用出花兒來的主。”

王珍苦著臉:“老將軍你倒是高興,可我一場仗下來,就拉下了一年半的虧空,整整十萬貫呢!不想想辦法怎麽行。”

城池的西南角還處於垮塌狀態,兩邊都燒得黑不溜秋的。

蘇油看著王珍:“節度這是裝窮嗎?做這場面給誰看呢?為何還不趕緊修復城池?”

王珍赧笑道:“這不是才欠了陳公七萬貫嘛,一時籌措不出來,少保,此次占城入宋,原來王室的那些財產,怎麽都有不少吧?能不能……這個……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啊?”

蘇油呵呵笑道:“要這樣說的話……嗯,現在占城結束割據,我看這城墻也沒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