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功課

“所謂負鍤如雲,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蔡學士也是莆田人,得知情況後復奏於朝,募有財有幹者輔之。”

“最後得當地十四大家,三余七朱、陳林吳顧的幫助,施田舍田,出錢出力,帶頭支持築陂、挖溝、建閘、修堤、填塘。”

“加上皇宋銀行提供的低息貸款,前後共計施錢七十萬緡,舍田四千余畝,經過八年努力,終於在元豐六年,將木蘭陂建成。”

“李陂長計三十五丈、高兩丈半,上障諸溪,下阻海潮。”

“為了防止浪湧,又在陂的上下數裏,砌以長石,阻遏潮勢。”

“在陂的南岸建回瀾橋,開大溝七條、小溝一百多條,導溪水過橋入溝。”

“渠成之後,能夠灌溉南洋萬頃良田,除了滿足百姓以外,每年能輸軍儲三萬七千斛。”

趙傭不由得大為感動:“我要稟告父皇,為錢娘子立廟,為李宏、智日禪師請功。”

扁罐遺憾地說道:“李師因為積勞成疾,已經在元豐六年,便以身殉了。”

“啊?”趙傭不禁傻了。

蘇小妹從門外走了進來:“木蘭陂的成功,是將築陂和治水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統一考量,仔細勘察,慎重選址,精心設計,嚴密施工,才換來的成功。”

“它的成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農事發展。其鄉名士方天若,修成《木蘭水利志》,將木蘭陂的價值說得很清楚。”

“陂成而溪流有所砥柱,海潮有所鎖鑰;河成而桔槔取不涸之源,舟罟收無窮之利。陡門涵泄立而大旱不虞漏巵,洪水不虞沉灶。

贍陂田設而巡護不食官帑,修治不削民脂。

由是莆南洋,田畝萬有余頃藉以灌溉,歲輸軍儲三萬七千斛。

南洋官莊尤多,民素苦歉,由此屢稔,一歲再收。

向之簍人,皆為高貲富戶。”

“最關鍵的,是木蘭陂的巨大成功,喚起了當地興造水利之風。”

“如今那裏的士紳百姓,自發興建的陂壩不下千數,有大有小,已經投入使用的工程不下三百。”

“更加寶貴的,是積累大量的水利經驗和技術,八閩大地上橫空出世的無數堤壩,都有著木蘭陂的影子。”

趙傭起身:“學生見過山長。”

小妹笑道:“郡王,在學院之外,不用這麽拘禮。”

趙傭躬身:“學生不敢。上午夫子講授厚培國本之道,說要‘厚農桑’,我當時就問他,這話從春秋戰國喊道了現在,為何國家田土還是不夠?為何慶歷君子當年高喊‘厚農桑’,卻將國家土地從四百多萬頃,厚成了兩百多萬頃?”

說完不由得有些憤然:“夫子卻告訴我應該提大政,掌大局,不需要知道這些,只需要知道如何善用知道這些的人,就好了。”

“我估計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因此才出宮來請教學士和山長。”

蘇小妹微笑道:“很多事情,自己去尋找答案就好,郡王這般盤根問底,卻是有些為難侍講的夫子們。”

趙傭有些不忿:“我就是見不慣他們明明不懂,還一副板著臉訓人的樣子。”

舒國長公主也進來了:“朝中的眾臣,術業各有專精,郡王如果一定要求全,那今後便沒人可用了。”

“如你父皇,文章比不上大蘇,義理比不上蜀國公、介甫公,數學物理比不上陳學士、沈學士,史學難比君實學士、劉攽兄弟。”

“但是他帶領著大家,讓大宋從衰頹積弊,走到了今天的富足強盛,便是他虛心接受各方意見,尊重賢能,博采眾長之故。”

“因此那些夫子所說的也是道理,你帶著抵觸的情緒對待學問,是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收獲的。”

小妹笑道:“仁宗之前,皇子學習更重書法和文章,仁宗後,方延請大儒入宮講學,到今天陛下同意你們可以出宮就學,也是在不斷進步當中。”

“郡王很不錯,能夠對夫子的講學產生疑問,引發思索,進而尋求答案,僅這一點,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不過你每天二十段文字的功課完成了嗎?還有心思研究這些?”

說到這裏趙傭的臉終於苦了下來:“沒有。”

舒國長公主立即將臉沉了下來:“那就不留郡王了,先回宮完成學業吧。這些擴展的課程就先緩一緩得了……”

趙傭傻了:“我還有事兒,扁罐哥哥跟我說有吐綬雞吃……”

小妹說道:“郡王就別想了,一共才帶回來幾十只,都送到尉氏去了,等種群繁育起來再說吃的事兒吧……”

趙傭表示沒關系:“那還有甘薯,馬鈴薯,我不挑的……”

長公主笑道:“郡王說笑了,這些東西,豈敢讓郡王輕易嘗試,要是有個什麽好歹,那得是天大的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