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

未出閣的公主偷偷跟男子一起錄書,這事情要是被有心人宣揚,搞不好會被弄成皇室醜聞,長公主便悄悄稟告了高滔滔。

沒過多久,淑壽公主就下嫁了韓嘉彥,直到洞房花燭那一刻,兩人才知道自己娶的嫁的,卻是故人。

事後自然鶼鰈情深,因為韓嘉彥在司馬光的商周文字考義局搞研究工作,高滔滔甚至特許淑壽公主隨夫君一起前往洛陽,在大宋公主裏邊,算是獨一份。

今年韓嘉彥要進京匯報商周文字考義局的工作進展,趙頊命淑壽公主一同返京歸寧。

韓嘉彥是蘇油在相州認下的學生,因此有了蘇小妹關於交情這一說。

長公主對小妹說道:“所以哪裏需要什麽大禮,幾部孤本書籍你蘇家找不出來?走吧,我們入內細說。”

待到進了內室,長公主拉著小妹坐在榻邊,低聲道:“曹王請外了,這次理由充分,陛下準了。太後那裏,也說不出什麽來。”

小妹說道:“那雍王可算是鼓掌難鳴了。”

長公主嘆了口氣:“只希望我那二皇兄知難而退,皇帝哥哥,以前對他太寬容了,今年陛下數次不豫,也真是讓人揪心。”

小妹低聲說道:“哥哥說陛下自有子嗣,郡王聰睿好學,雖然年幼,卻已有明君之相。”

“不過二王出外,阻力主要在太後那裏,怎麽說動太後她老人家看明形勢才好。”

長公主說道:“卻難,太後一向對二王寵溺,華夏史冊之上,幾曾有王爺到了年歲二十余年還不出外的道理。大宋如今繁華若是,已有貞觀,開元之相,豈可因此細故……”

小妹拉著長公主的手:“若太後可以理動,也等不到今日了,姐姐千萬不要貿然直諫,我們再想想辦法吧……”

……

雍王府邸,趙顥正在聽王傅鄭雍給幾個王子講解《論語》。

他的心思其實很多人都明白,就是既不貿然出頭,但也不拒絕機會。

那個位置,他一直在盯著。

王安石變法的第五年,天下沸怨,當時的太皇太後和太後在陛下面前哭訴安石相公亂天下法度,其實自己也出了不少力氣。

還有宣德門王安石馬匹仆從挨打事件,也有他的影子。

不過兩宮太後哭訴的那次,被趙頊視為巨大威脅,直問是不是讓給你來?讓他趕緊謝罪。

而宣德門那次沖突,卻被蘇油化解,甚至不惜冒著開封府尹職務被奪的政治風險,各打五十大板,給趙頊和王安石保住了體面。

不過那一次到底天從人願,鄭俠一道《流民圖》,還是讓拗相公下了野。

然而預料之外的政局翻覆卻並沒有到來,皇兄不但將改革堅持了下去,反而因此獨攬大權,局面更是越來越好。

王安石下野的那一年,竟然成了大宋國勢的拐點。

從那以後,皇兄拎著王安石留給他的罐子,在裏邊煉起了新藥。

兩浙南海,堪稱神來之筆。

兩處地方對大宋巨大的財政貢獻,足以讓朝臣們選擇性地忘掉陜西河北的糜爛。

而等到大家為兩處的巨大成就歡呼的時候,皇兄卻悄無聲息地完成了河北和陜西的布置。

河北倚仗海運,得到了巨大的財力支持,將艱難的局面生生扭轉了過來,進入了溫飽期。

而西夏的變局,更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當時自己的幕僚們多番推斷,都認為高遵裕、李憲、王中正帶領的數十萬大軍,在精強的夏人鐵騎面前,只有送死的份。

在他們的推演當中,種諤一定會輕出,高遵裕和劉昌祚必定會爭功,王中正必定會畏縮不前,李憲必定會不聽指揮浪戰。

而夏人肯定會堅壁清野,以大軍圍高遵裕於靈州城下,等到天寒地凍,大宋數十萬大軍的命運,或者好不到哪裏去。

即便僥幸得勝,夏人隔河而守興慶,政權不倒,支援河套地區,使之變成巨大的遊擊區域,宋軍也將陷於那灘爛泥塘中,舉步維艱。

當時大家推斷,宋軍有六成的可能敗於靈州城下。

就算獲勝,後續陷入死局的可能,那也將高達九成。

誰!曾!想!

誰曾想諸多後續謀劃完全落空。

種諤果然輕出,高遵裕和劉昌祚果然爭功,王中正果然在九原畏縮不前,李憲果然不聽指揮,前期頓兵不出,後期入天都山浪戰。

然而結果卻大出人意料之外,一樣的打法,卻讓大宋在河套河外,直如摧枯拉朽一般,覆滅了夏國!

甚至攜大勝的余威,全收青唐,河西,拓土到了於闐!

皇兄的聲望,如今已經達到了巔峰,哪怕是在自己的幕府裏,都認為他超越了太祖太宗,甚至有人以唐太宗,漢武帝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