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胎穿(第2/2頁)

秦遇看著她:“娘不吃,我也不吃。”

秦家沒有買驢,每天磨豆子做豆腐都是他娘一個人幹,如此大的體力消耗,不沾葷腥怎麽行。

以前秦遇說這話的時候,張氏不信,小孩子哪有不嘴饞的,說說就過了,誰知道秦遇真的忍得住,張氏無法,只好依了他。

她看著碗裏冒尖的泥鰍肉,忙說夠了,秦遇這才作罷,低下頭吃東西。

張氏垂下眼,心裏又澀又甜。

這麽懂事孝順的孩子,以後一定要健健康康才好。

午後是難得的休息時間,張氏會去睡一會兒,她每天寅時,也就是淩晨三點就要起來準備。

把浸泡好的豆子舀進磨盤裏磨,這是最費時間和功夫的,等到豆子磨成漿,又要濾漿,這樣子是為了把豆腐渣和豆漿分離開。

隨後燒火烹煮過濾好的豆漿,煮好之後點鹵,這是個精細活兒。

鹵水多點一下,豆腐就會少一塊。若是再多點幾下,豆腐會發黑有毒,自然也就不能要了。

而鹵水少了,少一點還好,做成嫩豆腐賣,但若是少太多,就會不成型。點鹵時還要不停攪拌著,直到看到豆腐花。

隨後把豆腐花用紗布包裹,放入木板上,上面再放一塊拇指厚的木蓋子,上壓20公斤的重物,等候兩刻鐘壓制成型。這樣一板豆腐差不多就做好了,如此循環,直到做夠上午售賣的量。

辰時兩刻,早上七點半,張氏把剛做好的豆腐搬到鋪子上售賣,陸陸續續就有人來買了。

她從淩晨三點到早上七點半能做六板豆腐,一板能劃9塊,每塊3文錢,約摸六兩重,如果遇上要嫩豆腐的,價錢是一樣的,但重量會多一些,因為嫩豆腐含水多,不過大體上不會差。豆腐能有162文錢,再加上豆漿的收入,每天能有近200文的進項。

豆腐鋪子是自家的,這部分成本可以省下。

時下一斤大豆兩文錢,一斤大豆可以做出2.3——2.6斤豆腐,一板豆腐約摸五斤半,那麽需要大豆兩斤二兩,刨除做豆漿所用,一板豆腐要用兩斤半的大豆,即5文錢。

一板豆腐劃成9塊,每塊3文錢,可賣27文錢,除去成本,盈利22文錢。

每天六板,豆腐132文錢,加豆漿純盈利能有160文錢左右。

這是張氏平時的收入,如果遇到趕集,她在經過短暫的午休後,下午又會接著繼續磨豆子做豆腐,因為趕集的時候,周圍的農戶早早把豆腐買走了,鎮上有些人家沒買到,下午自然會來買。不過一般做兩板,豆腐這東西講究新鮮,隔了夜就變味了。兩板豆腐也有54文錢。刨除成本,能賺四十四文錢。

長寧鎮一個月每五天趕一次集,一個月下來,張氏賣豆腐能賺五兩銀子。一年就是六十兩銀子。

聽起來很多,然而這是理想狀態。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是每天都能賣完六板豆腐。遇上刮風下雨,或者季節更替,都對豆腐生意有影響。

再者,他娘長年辛勞,適當的休息很重要。然而他娘除非病到起不來,否則根本不會停下來。

而他以前生病,他娘都是一直守著他,唯恐一眨眼他就沒了,哪還有心情做豆腐。

如此一來,每年能賺40多兩就已經是極好。

除開以上因素,還有各種稅目,秦家還算幸運,祖上是農戶,朝廷主要打擊大商戶,所以除非生意做得比較大了,才會入商籍。

秦家這個豆腐鋪子太小了,成功保留了農籍,稅目自然也是依照農籍來。

再除掉母子倆嚼用和各種零碎開支,這也是一大筆費用,他們沒有地,吃的米糧都要花錢買,秦遇身子弱,要吃細糧,張氏會自己做衣服,去外面扯了棉布,買回來給兒子裁做。

連平時用的木柴都要另買,他們這邊靠南,冬天濕冷,沒有木炭難捱得很,真是哪哪兒都要錢。

張氏心疼兒子,隔段時間還會買些細膩的糕點,肉蛋更沒缺過他,一年各種開銷加起來要十多兩銀子。把開銷減去,最後能余下二十多兩銀子都是好的。

這還必須是在秦遇不生病的情況下。

說起秦家的豆腐手藝,還要從秦奶奶說起,秦遇奶奶的家鄉受了災,逃難到這裏,秦家收留了她,後來嫁給了秦爺爺,做豆腐的手藝也是她帶來的,秦家掙了錢後,就在鎮上買了間鋪子,專門做豆腐。

只是因為秦家人接連病逝,生前為了留住人,銀錢流水般的花出去買藥,可惜最後還是沒留住,而家裏攢的錢也耗得差不多,秦遇前幾年生病,張氏一年做豆腐的錢堪堪把藥錢填平。

這兩年,家裏才有些余錢,秦遇好幾次提起買驢,張氏也應下來了,奈何牛販子沒來,沒驢可買,只能慢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