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乾清宮裏,胤祉再一次提到十三。

“十三弟的才幹和品性都是一等一的,如今朝政繁忙,正是用人之際,十三弟又是皇子,能擔負起比尋常臣子更大的責任,放置不用實在可惜。”

胤祉略作停頓,見皇阿瑪不說話,才繼續說下去。

“太和殿之變惹得天下人心惶惶,兒臣又是個出了名的‘活閻王’,不瞞皇阿瑪,兒臣對自己在官場上的名聲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兒臣監國,怕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官員心裏頭不穩的。”

“皇阿瑪向來是寬和待下,兒臣以為,由皇阿瑪來給天下官員喂一顆定心丹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所謂‘定心丹’便是——提薪,在原來的基礎上,給大清的公務員們大幅度提高俸祿。

當然,第一次提薪,不指望著一下子到達‘高薪養廉’的程度,如今用錢的地方那麽多,國庫沒這麽大的余力。

只是大清官員們的俸祿實在是低,他一邊高舉反腐大旗,一邊又往下安排了那麽多任務下去,肯定是需要提薪的。

至於是以誰的名義來做這件事兒,於他而言並不重要,但若是能用這件事情換得十三重新入朝參政,那何樂而不為呢。

這無疑是搔到了康熙的癢處,給官員們提俸祿,是施恩賺名聲的好事,銀子出自國庫,如今戶部商業司的體系是越來越龐大,所以才能供給朝廷現如今這麽大的開支,跟修路的款項比起來,官員俸祿又算得了什麽呢。

老三會賺錢,這是他一早就知道的,老三的親王爵位不就是用‘錢’換來的嘛。

如今老三主持朝政,雖然花錢厲害,可賺起錢來也厲害。

賺名聲、收人心,又不用自己操心銀錢,這樣的好事康熙自然不會拒絕,還順水推舟放了十三。

不過,放十三自由可以,讓十三參政也可以,只是——“十三不能再進宮。”

太和殿之變有一次就夠了,十三過往同廢太子到底是過於親近了,難保對他這個皇阿瑪不會有不忿之心。

不能進宮,就意味著不能上朝,而且以皇阿瑪的敏感程度,怕是也不能把十三放到軍營中,但這並不是問題,畢竟京城如今遍地‘開花’,處處缺人,十三缺不了去處。

怎麽著都不會比老八的差事差,給二哥修宅子那可真是個天坑,即便是修出花來,也不會讓二哥的死忠誇一句,至於功勞,那在如今就更排不上號了。

胤祉算盤打的啪啪響,見皇阿瑪這般好說話,忍不住道:“卯時上朝,兒臣住在府中,寅時便要起,皇阿瑪您瞧瞧,兒臣的黑眼圈都熬出來了,長此以往還怎麽了得,兒臣可不想英年早逝。”

因勞累而猝死這種事情有一次就夠了,可不敢再來一次了。

康熙瞅著三兒子,怎麽著,這是想住進宮?

已經出宮開府的皇子,要重回宮中居住只有一個理由——以太子的身份入主東宮。

“要不,皇阿瑪將早朝延後一個時辰?”

八點上班,六點起床,這才是正常的作息,而不是五點上班,半夜起床。

保證充分的睡眠,才是養生之道。

“兒臣實在是快熬不住了,這都五個月了,三日便要上一次早朝,睡眠不足不說,作息也不規律,再這麽下去,兒臣怕是也要病倒了,皇阿瑪年也心疼心疼兒臣。”

從前還能偷懶,如今呢,他便是再想摸魚,這麽大的擔子放在身上,又怎麽敢不上心。

康熙一瞬間就回想起了老三剛開始在上書房念書時的情景,都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這話放在老三身上是有道理的,從前便想著偷懶,如今手握重權,也還是沒改了這毛病。

哪怕他不希望有朝一日被老三架空,這會兒也被氣的不輕。

“前朝之所以亡國,與君王怠政脫不了幹系,須知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你今日想著將早朝延後一個時辰,明日是不是就把三日一朝改成六日一朝!再過幾日,直接將早朝免了去?”

康熙眉頭緊蹙,老三是有幾分才氣,有公心,能做賢王能臣,可卻實在不是做君王的料子,缺點太過明顯了。

一是懶惰,刻在骨子裏的懶,前朝滅亡的經驗不得不吸取。

二是天真,眼睛裏頭不揉沙子,這樣的人能做禦史,做個清官,做不了皇帝。

三便是後院和子嗣,老三府裏頭至今就只有一位嫡福晉,孩子也就只有一兒一女。子嗣單薄,如何能讓人心安穩,萬一弘晴不成器,這江山又如何能穩得住。

“早朝延後之事不可再提,你先退下吧。”康熙疲憊道。

老三不成,哪個又成呢,可惜帝王也是□□凡胎,並不能萬歲,連百歲都不敢奢望。

十三是中午被接出來的,日頭正毒,五月末六月初的天氣熱的不得了,可站在日頭下的十三卻是打了個冷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