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齊鳶所獻的賑災計策, 並非十足完備毫無缺點。幾項計策也非齊鳶獨創,而是他從歷朝歷代的救災政策中, 挑選出來的符合本朝災情和朝廷局勢的舉措。

但是即便這樣, 對於常人來說也極為難得了,若不是熟讀經史,對各朝政策極為用功, 專研過賑災事宜的人不可能對做出如此精當的判斷。

而這一切, 卻是一個十幾歲的生童做的。就在去年今日,這孩子還整日遊手好閑, 招貓逗狗。彼時誰能料到, 他能在一年內連得縣試府試案首, 並給出這賑災策?

洪知縣對於齊鳶之才已經無從概括, 只能由衷地誇贊出兩個字——神童。

他現在愛惜神童之才, 怕他木秀於林,過剛易折,因此一開始並不想讓錢知府知道這是齊鳶的獻策。但現在錢知府在緊要關頭又想為難齊府, 洪知縣便不得不說了。

有甘泉縣令在此,只要這次應對的舉措有效, 那齊鳶的名聲必會不脛而走。錢知府要做點什麽也要掂量一下了。

洪知縣大聲喊出,果真讓在場的倆人都吃了一驚。

錢知府鎖著眉心,瞪視著洪知縣。

甘泉縣縣令也狠狠愣住,隨後難以置信地問:“這些竟是那位齊案首的提議?”

“正是。府試之後,齊鳶曾跟謝大人一同到縣衙, 練兵和救災安輯之策都是齊鳶提的,後來我還寫了劄子請府尊大人過目。”洪知縣拱手, 又轉而道, “不過這兩項都是謝大人特意考察齊鳶的, 齊鳶的獻策令謝大人十分滿意。現在想來,還是謝大人高瞻遠矚,料到了會有今日情形。”

齊鳶料事如神,洪知縣卻怕如實說出來會弄巧成拙,因此故意搬出謝蘭庭,順道借謝蘭庭的勢。

果然,錢知府聽到謝蘭庭的名字臉色又是一換。

“謝大人料到了會有今日?”

洪知縣面不改色道:“回府尊大人,正是如此。”

“這……”錢知府沉吟半晌,終於下定了決心,揮手道,“那就先這麽辦。”

洪知縣在府衙這番耽擱,出來時已經是巳時末。午時過後便要舍粥,他怕出茬子,從府衙直奔了養濟院。養濟院靠近外城門,洪知縣趕到時,那邊正架鍋煮粥,一切順利。

他又聽手下來報,說城外的災民雖然一開始有些混亂,但現在已經大概安穩下來,登記身份,領取粥票,就等午時官府舍粥。

從北地一路往南,舍粥的官府也有,但更多的是將流民逮捕驅逐,因此災民中不少人伏地而泣,感懷揚州知府和知縣老爺們活命之恩。

午時一過,外城門緩緩打開,官兵押送粥車出城,於城門外的一處寺廟作為了臨時的舍粥處。

洪知縣親自坐診,兵士胥吏各自數隊維持場面。領了票的流民們按三等六班的劃分有序領粥,其中有地皮無賴,淩弱暴寡之流意圖暗中作亂,或占些便宜,也都被衙吏們揪到一旁。

一時間城裏城外忙不而亂,一直到日暮時分,天色將黑未黑,洪知縣才長長地松開了那口氣。

這次的舍粥雖然因事出匆忙,規模不大,然而效果卻比預想的好。

流民們得知日後官府天天舍粥,多數都安定下來。其實對於他們這些地方來說,防止流民暴亂才是最重要的。舍粥只是急賑之策,根本解決流民問題,還是要靠朝廷政策。

當晚,洪知縣連夜寫了奏折,雖然奏折也要先經錢知府上級官吏層層過目,但他這次為民請命,不得不寫。

翌日,城外舍粥繼續。

洪知縣知道江都縣的義倉雖然存糧不少,但現在城外的饑民太多,這樣下去義倉不一定能支撐多久,當務之急,還是得向富戶募捐。

揚州的富戶義紳那裏,由衙門的人帶了他的書信去勸捐,而幾大鹽商和豪富之家,他少不得要親自走一趟。

齊鳶這天正在楓林先生的院子裏,講城外流民情況。

這次流民數量雖然駭人,城中也自稱流民的人誆騙財物,又或者四處偷盜搶掠,但這些都是少數,城外那麽多人聚集一塊,現下並沒有作亂的跡象。

楓林先生卻道:“有時民變並非有跡可循,災民們流離失所,死傷遍地,到了救災地必然不想離開。那些安分的百姓會聽政府號令,其他暴徒卻未必會肯,小則流竄偷盜誆騙,大則截殺富戶,占地為寇,這便是一亂。而流民一到,揚州米價必然上漲,本地百姓豈能毫無怨言?米價騰漲,奸商惡吏怎麽可能不去倒賣糧食借機發財?此時民怨一起,稍有流言蜚語,便會釀成民變。”

齊鳶昨日先去了逢舟書院安撫諸位士子,離揚的人他讓壯仆護送離開,留下的人則暫住書院舍房,隨同其他學生一同上課。等回家時,他看到洪知縣正坐診舍粥,又聽人說洪知縣應對及時,舉措謹慎,因此那顆心才放回肚子裏,覺得以洪知縣的能力,應當可以穩定局勢,避免饑民襲擊揚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