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賀蘭山的儲煤量, 那可是燒個幾百年都燒不完的程度啊,這還單單只是一個礦坑!

不過,挖出來的第一批煤楚溪客沒有用來燒磚, 而是廉價賣給了平川境內的百姓。

後來,執失婆婆帶來草原上的消息, 說是北邊下了大雪, 許多牧民都遭了災,牛羊一批批死掉。

執失婆婆原本的意思是問問楚溪客要不要羊毛和羊肉,沒想到,楚溪客不僅收了牧民的羊, 還賒給他們一批煤!

雖說是賒,但他沒要任何押金或契書。

但是, 牧民們根本沒有賴賬的意思,不僅穿越數百裏荒原送來更多牛羊, 看到平川城缺人手,還自發地留下來, 幫著挖煤燒磚。

楚溪客見此情形,幹脆在城外劃出來一片地方, 搭了幾個厚實的軍帳,盤上鍋灶和火炕, 讓他們把草原上的家人也接過來。

牧民們感激不已, 有了楚溪客的接納,部落裏的老人和幼童就能活命。

這一消息在草原上傳播開來,前來投奔的牧民越來越多,城外的軍帳從原來的十幾個變成了幾百個……

就是從這一年起, 每逢雪災, 漠北草原的牧民南遷至平川城過冬便成了傳統, 也只有平川城的百姓在稱呼他們的時候會說“牧民”,而不是暗含排斥意味的“突厥人”。

究其原因,大概是從楚溪客發布的第一則關於漠北牧民的詔令開始的吧,他在詔令中說的是“牧民”,百姓們也就跟著這樣叫了。

直到千百年後,後世史學家每每談及這段歷史,都大感驚奇。

誰都沒想到,每逢冬寒季節,困擾歷代帝王的突厥劫掠邊境的問題會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

甚至有人覺得這段歷史不真實,是此刻的平川王、後來的昭德帝的腦殘粉杜撰的。

實際上,掠奪和殺戮確實沒有完全停止,但至少絕大多數只想好好過日子的突厥人再也沒有對平川城舉起過屠刀。

漠北牧民與平川人延續數百年的親密友誼,正是從這一刻拉開序幕。

***

與此同時,平川城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

理論上來說,這個季節天寒地凍,並不適合蓋房子。

然而,百姓們聽說楚溪客是為了修建王城,到時候會有免費的學堂,會有給女子工作的地方,便想到各種辦法,挖來一車車的石灰和沙土。

楚溪客也沒有虧待他們,不管是兵丁、牧民還是自發幫忙的百姓,都按工時給他們發錢。

這下,建城的人越來越多,幹活也更加積極。

在這樣的氣氛中,原計劃要蓋上一整年的王城,短短四個月就建了個七七八八。

剩下的就是澆築城墻、塗抹外立面、種植草木等細碎的工作了。

二月二日大朝會。

三省六部的官員們沒有像往常一樣坐在溫暖的勤政殿裏議政,而是跟著楚溪客走訪了剛剛建好的王城。

“咱們來做一個遊戲吧,忘掉你們此刻的身份,只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到平川城的外地旅人,好好體驗一下吧!”

楚溪客眨了下眼:“參觀完,需要交八百字觀後感哦!”

官員們紛紛笑起來。

實際上,楚溪客並沒有開玩笑。他當真帶著文武百官繞到南大門,然後停車下馬,步行而入,一路參觀。

進了南大門,有一條寬約兩百步的筆直大道,一直通向王城。

這條路不單單是光禿禿一條,還有一系列新奇的“配套設施”。

中間的主路由三合土夯實而成,每日有專人清掃灑水,不見一絲揚塵。路兩邊各有一排暗渠,渠溝由水泥澆築而成,渠上蓋著青石板,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鏤空的石板,可以往裏面傾倒廢水。

楚溪客帶人路過的時候,剛好看到兩個武侯在敲著鑼通知各家各戶:“不得將穢物倒在溝渠以外的地方,也不可在渠中投放易堵塞之物,若有違者或惡意損壞者,輕則罰款,重則鞭笞!”

楚溪客腳步一頓,扭頭對書記官道:“加一條,如果看到哪裏堵塞或損壞,可以報給官府。”

書記官認真記下。

溝渠兩側各有一排廊橋,可以納涼歇腳,也能用來做小生意。

看到那些熟悉的桌椅和攤位,楚溪客不由露出濃濃的向往,好想過來擺攤賣燒烤啊!

溝渠和廊橋之間原本應該有一片綠化帶,現在還是光禿禿的。楚溪客想著回頭讓人種上耐旱的芋頭和桑樹。

芋頭可以做芋圓和粉條,桑葉可以養蠶,桑葚可以釀酒。可以說很符合楚溪客的實用風格了。

這條路的名字簡單直白,就叫“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北達宮城,南通南大門,把平川城劃分成東西兩個部分。

西部自北向南分為三個區,為了方便就叫西一區、西二區、西三區;東部則是東一區、東二區、東三區。

每一區中又各自劃分為六個小片,分別為一區一號,一區二號,一區三號……以此類推。每一號就是一個居民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