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平川棉紡廠前面掛的是“平川”的名號, 就說明是官辦工廠,從籌備到運營都分給了工部負責,鐘離東曦作為戶部代理尚書, 為了避嫌,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

因此, 直到這時候才看出問題。

至於工部的大佬們為什麽沒提出來, 歸根到底是因為,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他們對楚溪客盲目信任,覺得平川王殿下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結果就是……

楚溪客這次失誤了。

他一心想著把棉紡廠做大做強,卻忽略了這個時代的消費結構。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財富掌握在極少的一批人手裏, 這些人更願意花高價購買更加珍貴的絲綢或繡品,而不會瞧上平平無奇的棉布。

就算一開始因為新奇買上一些, 等到發現棉布遠遠沒有絲綢帶來的“高奢”效應之後,很快就會果斷收手。

至於普通階層的平民, 更傾向於保守消費,他們更願意把錢用來購買糧食、土地或房屋, 而不是花上數倍於麻布的錢去買棉布。

那麽,棉布不能像麻布一樣便宜賣嗎?

問題就出在這裏。

楚溪客投入的成本太大了, 根本沒辦法降低棉布的價錢。就算他不做布匹, 改成棉被或棉衣,道理也是一樣的。

貴族階層更願意選擇彰顯身份的絲綿或裘皮,而普通民眾抓一把柳絮或木棉就能過冬,棉衣棉被夾在中間, 還是高不成低不就。

這件事, 對楚溪客來說就是個教訓。

倘若他可以再謹慎些, 多征求一下姜紓和鐘離東曦的意見,而不是仗著國庫有錢了就一擲千金,也就不會有此刻的窘境了。

這個教訓著實有點大了。

因為,棉紡廠關系到的不是他一個人的得失成敗,而是府庫第四季度的進項,是棉紡廠幾百名員工的收入,甚至還有整個平川城第一產業要走的路線。

如果棉紡廠不能賺錢,平川城大力發展棉花種植的計劃將成為一個笑話。

楚溪客前所未有的沮喪。

鐘離東曦並非提出問題之後就坐視不理了,他沒有空口白牙地安慰楚溪客,而是不動聲色地想辦法。

富人階層喜歡絲綢,無非就是看中絲綢帶來的“品牌溢價”,倘若棉布制品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就不愁賣出高價了。

循著這個思路,鐘離東曦找來大批民間染工,試圖把普通的白棉布染成各種好看的顏色。

他還想到了紮染手藝,並親自帶著匠人們嘗試不同的方法,力求把棉布做得更加貴氣,甚至能達到絲綢的水準。

這天,第一批紮染布料做成,鐘離東曦叫著楚溪客一起去查驗成果。

楚溪客其實興致不高,但為了不讓鐘離東曦擔心,他還是裝作充滿期待的樣子跟著去了。

金秋時節,天朗氣清,一條條五顏六色的布料掛在晾衣繩上,穿梭其中,仿佛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迷宮。

清風拂過,輕盈的布帶飄飄蕩蕩,有的剛好掛在胳膊上,仿佛自己一下子成了衣袂飄飄、寬袍廣袖的神仙。

楚溪客站在艷陽下,看著鐘離東曦拿著一卷漂亮的布匹,穿過層層疊疊的布帶大步走來。

興許是紮染的效果不錯吧,鐘離東曦難得露出張揚的笑意,遠遠看去,他就像穿著一件花花綠綠的衣裳,自信而篤定地走在T台上……

“叮”的一聲,楚溪客頭頂的小燈泡亮了起來。

***

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民間稱為“秋社日”,是用來慶祝豐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去年的秋社日,平川城一窮二白,沒啥可慶祝的,楚溪客也就沒帶頭搞活動。

今年不同了,占城稻栽培成功,甚至自然雜交出更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棉花意外的高產,別管楚溪客個人面臨怎樣的困境,至少在百姓看來,棉紡廠建起來了,大夥就有了更多收入來源;北瓜、茄子、麻山藥試驗田亦是欣欣向榮,怎麽看都應該好好慶祝一下。

更何況,楚溪客還有自己的小心思。

他特意給六部官員及家眷發了請帖,並強調一定要攜家眷到場,嘴上說著是為了“團團圓圓,求個好兆頭”,實際是為了讓他的“家眷”閃亮登場。

祭奠開始,長長的供桌上擺放著五牲、五谷和豐盛的瓜果蔬菜、美酒和糕點。

社糕要一圈圈擺放,還要一層層摞起來,疊得高高的;花餑餑放了滿滿一盆,用瓜果汁液塗成了花花綠綠的顏色,好看又喜慶。

最顯眼的還是那個別具一格的“姜餅屋”,是楚溪客親自指揮著夥夫們做的,一塊塊姜餅竟拼出了平川城的模樣!讓人一眼看去,還以為自己正站在城墻上,俯瞰整個城池呢!

官員這邊由楚溪客帶頭,上香,敬酒,拜神;家眷那邊本來應該是鐘離東曦帶著,只是時辰快到了,鐘離東曦卻遲遲沒來。